动力消失假说
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人均收入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平均水平低30%。到2011年底,中国人均收入将超过4500美元,达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平均水平的3倍。
过去三十多年,不可战胜的“中国价格”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买家,但它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无止境地供应廉价顺从的劳动力、实际上免费的土地、国有银行提供的低价便利信贷、以及受到严重抑制的投入成本(如电力和用水)。但随着近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水准显着提升,日益占据主流的观点是,上述公式不但不可持续,而且还引发了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平等迅速加剧等严重问题。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立克(Robert Zoellick)表示:“拉动中国疾速增长的因素正逐渐消退:资源已基本从农业转移到了工业;随着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供养退休者的工作人数不断减少;生产率增速逐渐下降。”不过,凭借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和现有的国内与国际供应链,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一个全球制造基地。
如今,这种模式已造成了严重的不平衡和效率低下,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许多领域,最低工资的年涨幅超过20%,土地也变得日益稀缺和昂贵。此外,政府正在减少廉价信贷的供应,并已采取行动放开能源和其他公用事业的价格。同时,新工厂、公路、机场和住宅区的投资热潮,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现在看上去越来越难以为继。
那么,中国经济是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内就找到新的推动力呢?要在哪里去寻找呢?这个问题恐怕老外连一点概念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