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双修的宋才发教授
——读《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黄荣洁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业内涵曾做过如此的论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经典阐释。但是除此之外,社会对教师还有其他的期望。譬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价值有“三不朽”的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的前提就需要教师的启蒙,只有当人破除了蒙昧的状态,增长了智慧之后才能去追求这“三不朽”。所以,教师还承担着修身正行、率先垂范,引导学生向善去立德;教书育人、启人智慧服务社会去立功;著书立说、成一家言,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职责。因此,教师职业历朝历代备受人们尊崇,在历史上也涌现出诸多著名的、为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作为一位操守严正、治学严谨、学术成果丰硕、乐于奉献、甘于寂寞的老师,宋才发教授可称得上是众多教师中突出的代表。他用自己四十年的执教生涯,深刻地阐释了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是德才双修,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学术腐败、学术功利风气具有强烈的警戒意义。在《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宋才发教授用翔实的材料很细致的展现了其生活、治学、工作、为人、教学等各个方面的精神面貌,凸显了德才双修对一个教师加强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读罢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一个人的起点存在着高低之分,但是人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却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教师这一职业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然而每个人在这个职业上取得的成绩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程度息息相关。宋才发教授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的农民家庭,父母均没有任何文化,从起点讲非常之低。但是他对学习知识的强烈渴望,并不因为条件的恶劣而消失,自小就立志当一名教师。凭着自己坚韧的意志,历经生活的坎坷,终于从偏狭的农村走进省会城市武汉再到首都北京,被生活打磨出来的坚强不屈的人格毅力,能忍辱负重、勇于担当的做事风格,使得宋才发教授一直都保持着勤奋的精神状态,始终在教师的岗位上勤奋耕耘,在学术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教师而言,教师价值的实现并不取决于他的外貌和家庭背景,而取决于在苦难面前的顽强态度和惊人毅力。这对在广大乡镇农村、西部偏远地区执教的教师来说,无异于一个极好的榜样和启迪。
做学问是很清苦的,尤其是与寂寞的抗争更是一般人不愿忍受的。而一个教师最大价值的实现,又往往是在这种寂寞和清苦中逐步完成的。有些人中途放弃了,有些人执著的坚持了,执著的人最后化寂寞与清苦为快乐,获得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同时做学问又是一个带有很强创造性的工作,能否抵抗或者拒绝功利性为谋取声望、名利而重复抄袭或剽窃的诱惑,对一个教师来说则是一个更大的考验。有些人陷进了功利的圈套,做出的学问获得了经济利益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有些人虽然在创造中走得很幸苦甚至很苦闷,然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于迎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幸福的眷顾,其成果历经时间的检验仍不改其熠熠光辉。宋才发教授在做学问上秉持着异常严谨认真的精神,坚决拒绝浮躁的功利之风,用自己的勤奋和刻苦在学术领域中摸爬打滚。尽管他不好玩不会玩、不打麻将、不打扑克牌、不喜欢闲聊显得与好事者格格不入,但是在学术科研的成就上是令人称羡的。譬如在2009年评定“二级教授”的时候,尽管有着几近于苛刻的条件规定,如“近5年内,论著(第一作者)被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引证不少于150次”。但是“国家图书馆科技查新中心”提供的“检索证明”,证明宋才发教授“近5年内发表的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引证数据库》中,共有50篇被他人引用198次,被引用频率最高的一篇论文为18次”,他以具备5个条件的绝对优势被评定为二级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四十年》一书附录中提供的鲜活数据,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宋才发教授在学术领域的勤奋、执著和坚持:他主持完成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7项,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10项,出版政治类著作15部(其中个人独著6部),法学类著作23部(其中个人独著4部),主编法学类“以案说法”系列丛书5套共46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4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项18项,这些数据对当下博取虚名的学术行为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警醒!
一个教师固守着三尺讲台认真授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教师还应该延伸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事实上,一个教师能把教书、育人、科研和行政一肩挑并且做到都不误,则更能体现出师者的垂范作用,这是教师对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实现,是德才双修的更高层次的践行。宋才发教授身上有许多宝贵的闪光点,是值得教师们在教学、育人、科研中借鉴的。总体说来,他是秉持着以德率才的原则去践行着一个教师的职业内涵、一个教师的良知的。宋才发教授集教学、科研、育人和行政工作于一身。在教学上,与懒散的一次备课反复使用的教学风气不同,宋才发教授有着饱满的激情和热情,精心备课、不讲套话废话,不念讲稿,同时不定期的召开座谈会或者以个别聊天的方式寻求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在育人上,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他鲜明的反对“老板与佣工”式的师生关系,高度负责的从学生人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特别注重对研究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注重对研究生优秀品格的塑造,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发现和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在科研上,不仅自己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领域勤奋探索,开创民族法学体系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对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也密切关注和严格要求。除了平时要求研究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研究之外,在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上更是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他指导的研究生的论文多次被评为优秀论文。在行政工作上,他不仅担任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就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科学研究处处长,兼任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办公室主任,还亲自组建了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并一手托起了管理学院,领衔申报了中央民族大学经济法学硕士学位点等,这些所有的努力无一不闪烁着宋才发教授勤奋拼搏的光芒,足以垂范每一位学生。而能实实在在地做到这一切的真实原因,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比别人更执著、更拼命。”‚那些浅尝辄止、为自己的不称职找各种借口搪塞、漠视学生的发展的教师是否应该感到汗颜,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对待教师这个职业的态度呢?
作为一个教师,自身的品行往往对其培养的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优秀的师德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力量,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学生趋善,从而逐步的引导着整个社会的趋善,这是师者的最伟大的贡献,也是社会最大的期待。教师本身德行的残缺,无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瘟疫甚至是灾难,会腐蚀掉社会存在的良善根基。宋才发教授是一个正直、敢于直言丑恶面、不惧权贵的人,他对贪腐现象非常痛恨,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要做一个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人,至少不要去危害社会,这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正身正行、为公尽责。宋才发教授的勤奋、执著、严谨和拒绝浮躁功利的精神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屡次被学生在获得成绩的感言中反复提及。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度重视,对学生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为看重,譬如他特别注重尊敬师长,不仅自己时常给远方的家人打电话,还在每年春节的时候给学生规定必须躬身给父母拜年的作业,确实令许多父母感动不已。宋才发教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态度的养成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在严格的外表下,藏着他对学生的舐犊之情,令学生感动不已。在宋才发教授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是从农村或贫困地区出来的,宋老师从生活、思想、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予细致的关心,甚至会每天早晨准时打电话叫学生起床,让学生养成早起勤奋的习惯,正如书中所言“只有对知识和精神共同的关怀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完整的、社会需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宋才发教授是非常低调的,他一贯秉承“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内心有着大度大气,有着不为外物所惑的精神坚守,并时常以此教导和鞭策自己的学生。所以,他的学生都具备一种非常宝贵的求实精神,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求虚名,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这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
作为一名教师,宋才发教授按照自己的高标准不断践行着教师的深刻内涵——德才双修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尽管他一路走来的确很辛苦,但是当历久弥新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厚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时,他在这种辛苦中是能够品尝到一种醇厚深远的愉悦的,正如书中所言“快乐不是因为他已经拥有很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幸福不在于可见的财产的富足,而在于内在的不可见的思想的丰富和深邃,只有谦虚谨慎的人才能体验到幸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