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野与鄂西北


 

碧野与鄂西北

 

孟宪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湖北丹江口442700

 

 

碧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原名黄潮洋,1916年出生于广东大埔一个四处流浪做工的贫寒家庭。童年和少年时代,碧野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并得到文学上的感染和熏陶。1934年夏,由于参与领导广东省立四中的学潮,被迫逃亡北平,第二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散文《窑工》。1935年底,碧野走上街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加入了进步文化团体浪花社和民先队,发表了报告文学《募捐》、《迫害》等作品。抗战爆发后,碧野辗转华北、豫西,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之后决心拿起笔为抗战出力,接连写出了几部报告文学作品,其中以《北方的原野》影响最大。抗日战争中后期,他在五战区和大后方主要创作了《灯笼哨》、《乌兰不浪的夜祭》、《三次遗嘱》、《奴隶的花果》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母亲的梦》。建国后,从边疆到内地,从山间到水边,碧野带着炽热的感情到各地深入生活,出版了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钢铁动脉》、《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和一批中短篇小说、散文集,如《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天山南北好地方》、《情满青山》、《月亮湖》、《碧野近作》等。粗略统计,大半个世纪以来碧野创作并出版了30余本书,约500余万字。[1](P1)碧野的作品题材广泛、主题深刻、典型形象鲜明,“处处闪耀着诗篇的美丽的色调”[1](P40)。读过碧野作品的人都知道,碧野的不少作品似与鄂西北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这也不足为奇,这是因为碧野一生中多次在鄂西北工作、写作和生活过,鄂西北是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

一碧野第一次到鄂西北是在抗日战争中期,大约呆了一年多时间。

鄂西北通常是指湖北省西北部的襄樊、郧阳地区,位于汉水中上游。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第五战区辖地,位居国统区大后方的前沿。特别是均(县)光(化)、襄樊一带,战区司令长官部长驻于此,各类军政机关密布,大批知名人士、进步团体和流亡青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度在此集聚,掀起过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由于一批进步文人的积极参与和推动,这里的抗战文化活动盛极一时,别具特色,影响深远。

1940年春,碧野由于从事进步写作活动在洛阳被捕,被关押一个多月后经营救来到老河口。此时,第五战区抗战文化工作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但文化工作并没有停止,一批进步文化人仍被战区当局以各种名义挽留下来。碧野在战区政治部挂中校衔,与田涛主持《阵中日报》副刊《台儿庄》的编辑工作,还是政治部主办、白克主编的《战地》月刊的主要撰稿人。在进步文人的努力下,《阵中日报》副刊发表了大量抗日文学作品,影响扩及战区所辖各县及各部队。在老河口,碧野住在市中心钟楼下一间破败的小屋中,吃饭在姚雪垠家搭伙,与姚雪垠、臧克家、田涛相处甚密。他们“在垂柳、古井前或站或蹲或坐或照像,像战士守卫国土,赤胆忠心。”[2]这年夏,碧野在老河口写了中篇小说《乌兰不浪的夜祭》。小说描写了蒙古族女英雄飞红巾大义灭亲,亲手处决了她的年青美貌的情人的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离奇曲折,深深地打动了广大青年读者。

这个时期第五战区再无大的战事,国共两党摩擦加剧,进步文人受到越来越多的排挤和打击。在这种形势下,19411月,应30军军长池峰城之邀,碧野、臧克家和田涛到了南漳县30军的驻地,挂秘书名,计划跑战地,写文章、出丛书,使鄂西北五战区的战地文化工作得以继续。池峰城的秘书丁行是中共党员,池手下的师长黄樵松正直、爱国,思想进步,臧克家和他关系很密切,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但这年56月间,池峰城在上峰的压力下变卦,被迫礼送几名文人出境。至此,碧野等人先后离开了鄂西北,以后辗转于安徽临泉、河南叶县等地,最后去了大后方。这期间,碧野以洛阳集中营的生活为素材,写了中篇小说《三次遗嘱》,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镇压进步知识分子的行径。

二建国后,碧野在铁路工人中生活了3年,又在新疆先后生活4年。1960年,他夫人病重,组织上决定将他调到武汉作协工作,但他不愿呆在大城市,听说鄂西北丹江口正在建设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时,便决定到那里深入生活,以水电行业为缩影,描绘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画卷。第二年,碧野全家在丹江口“安家落户”。

丹江口,即丹江与汉水的交汇处。这里“巨流万转,如迅电劈山,如雷鸣震谷,汹涌澎湃冲出水雾蒙蒙的峡谷。”[1](P79)就在这里,要斩断大江,建起大坝,使凶险的江水造福于民。其时,来自湖北、河南16个县市的十万大军齐集丹江口,荒山秃岭到处是工棚。工地上终日红旗飘飘,炮声隆隆。碧野和工人们一起睡地铺,一起啃红薯,一同在烈日和风雪里劳动。正如茅盾所写:“碧野白头不认老,丹江工地舞钢镐。”[1](P88)他在混凝土的搅拌声中写作,在工地交了许多知心朋友,上至书记、指挥长,下到许多小青工。“和他熟悉的工人家里,每次做好吃的焖面,都要派小孩去找他,请他去吃。”[1](P101)他关心大坝工地上所有的人,关心整个建设工程的进展,每天都在不停地劳动、访问和创作着,努力为长篇小说《丹凤朝阳》的面世做准备。

1962年,大坝工程暂时停工了,碧野就进入鄂西北腹地访问。从这一时期发表的作品判断,他去过郧县、南漳、房县、竹山乃至神农架,访问过老苏区,采访过劳动模范,爬上过鄂西北最偏远的九湖,还两次登临武当山。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情满青山》。次年,又一本新集子《月亮湖》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情满青山》收录的13篇文章中除一篇外,全是描写鄂西北的风情、事件和人物的散文。这些散文歌颂了老一辈的献身精神和年轻一代的创业豪情,展示了鄂西北人民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变化。这些散文有人物,有情节,有意境,“既有诗的风韵,又有小说的情调”[3](P509),标志着作家个性风格的成熟。从这些散发着山野清新气息的作品中,我们可窥见到作者对鄂西北那份浓浓的深情。

1965年,碧野以极大的热情在工地上开始了《丹凤朝阳》的创作。他起早睡晚,精心构思,编写提纲,征求意见,一口气写了十万字。就在这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6年春,碧野被迫离开了工地,离开了鄂西北。这一段,碧野在丹江口水利工地生活了6年,他的妻子儿女也在丹江口住了整整4年。

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碧野先后在武汉、黄陂、沙洋等地吃尽了苦头,但他时常想起汉江上游热火朝天的工地。1972年秋,下放沔阳的碧野刚调回武汉,便向组织要求重返丹江口。一个多月后,碧野再一次回到了鄂西北。

听说碧野又要回到工地,工人们以特有的热情到车站去迎接他。但是,碧野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过去积累的材料被造反派抄走了。工程局党委书记任士舜是一个很有资历的老干部,读过碧野许多作品,对作家的创作非常关心和支持。他向省长张体学作了汇报。在他们的干预下,有关部门向碧野发还了部分材料,丢失部分他又重新搜集和积累。

1973年春天,碧野回到武汉,重新开始动笔。在茅盾、出版社编辑等各方面支持下,1975年春碧野写完了《丹凤朝阳》初稿。197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丹凤朝阳》有9大部分、38章,有名有姓的人物达38个,共计43万余字。小说画面壮阔,笔法细腻,对祖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作了史诗式的概括和反映,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长篇作品。

对碧野来说,丹江口水利工地是他20多年的生活基地,鄂西北是他的第二故乡。自1972年被“解放”以后,碧野“又每年常来常往象走娘家一样。”[4]他不止一次对友人说:“回到丹江,如鱼归大海;回到丹江,如同游子回到故乡。”[5](P3921982年初春,因事务繁忙3年未来丹的碧野又一次回来,为《丹凤朝阳》的姊妹篇《出海明珠》搜集素材,回武汉后写了报告文学《碧波千里话丹江》。第二年,他又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历时两个月,跑了全国有名的贫困县竹山和竹溪。“露水集”的农家风情、龙王垭的“秦冠”苹果、丰溪镇的小水电站、竹山的“绿珠”,在《时代的报告》刊载的“‘巴山夜雨’区”系列中都有真实而生动的反映。“‘巴山夜雨’区”包括《竹山篇》和《竹溪篇》,以后收在散文集《竹溪》中。

鄂西北风景如画,地灵人杰。正是在鄂西北的奇异经历造就了碧野这位“当代徐霞客”,孕育出那些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致高度交融的名篇佳作。19641117日,碧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鄂西北赞》。这篇不足二千字的散文对鄂西北优美的风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社会变迁作了全方位描述。文章的开头是,“鄂西北在秦岭、巴山之间,汉江千回万转穿行在群山中,真是个白云绿树、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临近结尾,作者引吭高歌:“秦岭、巴山耸峙和汉江蜿蜒的鄂西北,是多么巍伟壮丽,是多么丰富多采而又是多么神奇莫测啊!”我相信,只有像碧野这样对鄂西北倾注了全身心的爱,“这样久住鄂西北的人”[6],才能写出如此动情的文字。

 

[参考文献]

 

1]涂怀章.碧野的创作道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

2]碧野.人生的花与果[J].新文学史料,1993,(3).

3]碧野.碧野文集:卷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4]常怀堂.碧野“回娘家”[N].湖北日报,19820416

5]臧克家.海阔天空任翱翔[A].臧克家散文:第1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6]碧野.鄂西北赞[N].光明日报,19641117

 

[作者简介]孟宪杰(1962-),男,河南新野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副教授,现为武汉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地方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