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评估中国崛起


     终于拿到飘着墨香的《美国智库眼中的中国崛起》样书。这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我在审稿时读得最认真的一本书。这是一本能让我产生职业自豪感的书。转帖本书编者前言及作者简介于此,供爱书的朋友们参考。编者前言出自我的同事宋东坡、尚元经之手。

 

 

                                       编者前言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将是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中国的未来走势及对美国、亚洲和国际社会的影响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无疑,对于世界而言,中国的崛起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已成为西方人极为关注的课题,而清楚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和平发展。

    本书由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弗雷德·伯格斯坦、查尔斯·弗里曼、尼古拉斯·拉迪和德里克·米切尔等中国问题专家撰写而成,上述两个机构的有关人员已参与美国新政府的工作,有人还担任了高层职务。本书是西方人透视中国崛起的代表性著作。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借助某种类似会计报表的形式,勾勒出中国崛起的轨迹,并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政策。本书认为,“美国没有理由不去继续与中国携起手来,也没有理由不去欢迎中国加入美国作为其中最有权势的玩家的全球共同体。理解这种挑战,衡量这种机遇,从而对这个过程施加最为有效的管理,将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此外,本书指出,“尽管中国向美国霸权提出了挑战,但是双方并不必然会发生冲突。中国与美国具有各种广泛的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为它们成为全球伙伴提供了机会”。

    本书作者皆为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们恪守学术规范,严肃对待学术问题,友善对待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用事实而不是凭臆想说话。正是他们的严谨态度及客观研究,使得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欲了解我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的国人而言,本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为保持本书的学术原貌,在本书的翻译和编辑过程中,译者和编者仅对部分文字进行了一定处理,并未对本书做太多改动。然而,由于本书的作者与我们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而且又是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来研究中国的崛起,对同一件事情,会存在不同的判断,因此,提请读者对其保持清醒的认识。本书中的观点、立场仅为作者的观点、立场,尚望读者在阅读时保持自己的判断。

    编者

 



 

    附:作者简介

    C.弗雷德·伯格斯坦>>

    自1981年国际经济研究所创办以来,伯格斯坦一直任该所所长,1997~2005年的8年间,他是世界上被引用率最高的智库经济学家。同时,他被《诚实投资的价值》杂志评为“谁真正影响市场”的前50人之一,被《今日美国》报评为改变人们生活的10人之一。

伯格斯坦1967~1971年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亨利·基辛格的助理,负责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协调工作。1977~1981年,任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部长助理。1980~1981年,任负责货币政策的副部长。在1993~1995年的APEC论坛上,伯格斯坦任名人小组主席并负责起草了三大报告,其中“2010~2020年区域间自由贸易和开放贸易”报告被1993年和1994年APEC高峰论坛所采用。

伯格斯坦在国际经济问题方面的著作、合著,以及编著作品共36部,他曾荣获“财政部杰出服务奖”和法国政府颁发的“Legion’d奖”。1997年,伯格斯坦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

 

    查尔斯·弗里曼>>

    中文名傅立民(本书统用此名——译者注),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研究傅立民讲席的主席。傅立民讲席是由傅立民基金会为推动中国研究以及促进美国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理解而创设的。傅立民本人与这个基金毫无任何关系。他集中关注大中华地区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变革,以及美中关系,尤其关注经济与贸易事务。傅立民是在担任“中国法律业务联理”(China Alliance)常务董事两年以后加入CSIS的。“中国法律业务联理”是美国与加拿大四家律师事务所开展协作的一个机构,它为客户在中国开展贸易与投资、了解美国政府对华战略等提供咨询服务。

    在2002年早期至2005年下半年,傅立民曾任中国事务方面的美国贸易代表助理,是美国首席中国贸易谈判代表。他在形成关于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整体贸易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助理期间,他见证了美国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全球贸易框架中的各种努力,并为解决广泛的市场准入问题及其他贸易问题,代表美国与中国进行了谈判。

    他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有着长期的职业生涯,在政府部门、商务部门,或者一些非盈利部门都曾担任过职务。在加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之前,他是代表阿拉斯加的参议员弗兰克·穆考夫斯基(Frank Murkowski)的国际事务顾问,主要顾问领域有贸易、外交关系,以及国际能源问题等。他在私人部门的经历包括在香港担任《国际先驱导报》的行政主管,在波士顿作证券律师和关于亚洲与东欧等发展中市场的风险资本家。之前,他还曾在香港担任亚洲基金会中国(含台湾地区)经济改革项目的主管。

    傅立民以优异的成绩在波士顿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在那里还曾担任过《法学评论》的编辑。他在塔夫茨大学获得亚洲研究方面的学士学位,集中研究经济方面的问题,成绩也非常优秀。他还曾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和台北的中国语言学院从事过研究工作。

    作为第二代“中国通”,傅立民在亚洲与美国长大,会说纯正的普通话。他的社会活动包括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会提供帮助。

 

    尼古拉斯·R.拉迪>>

    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资深专家。拉迪于1968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75年在密歇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75~1983年,曾任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主任助理、副教授。1983~1995年,供职于华盛顿大学,并任该校亨利·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院长。1984~1989年,任中国项目的主席。1995~2003年,任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研究高级研究员。1997~2000年,兼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与金融专业的Frederick Frank讲座教授。2003年3月,拉迪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加入国际经济研究所。

    拉迪还是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成员,《中国季刊》、《亚洲商业杂志》、《中国评论》和《中国经济评论》的编委。

    拉迪的主要著作有:《美国——台湾自由贸易协定展望》(与丹尼尔·罗斯合著,2004年版);《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布鲁金斯学会,2002年版);《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布鲁金斯学会,1998年版)

 

    德里克·J.米切尔>>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安全部高级研究员,负责与亚洲相关的国际安全问题研究。米切尔在弗莱彻大学获得法律和外交硕士学位,并在中国南京大学学习两年中文,成为东亚安全问题的记者和电视评论家。1986~1988年,任职于爱德华·M.肯尼迪参议员办公室。1988~1989年,任台湾《中国邮报》的编辑和记者。1993~1997年,担任华盛顿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事务部高级职员,负责亚洲和苏联相关问题的研究。米切尔推动和引导了该研究所加强对亚洲的长期研究,并致力于美国、缅甸、柬埔寨、格鲁吉亚、巴基斯坦和泰国的民主发展课题研究。1997~2001年,米切尔进入五角大楼,任美国国防部长特别助理,负责亚洲和太平洋事务。米切尔是美国国防部出版的“1998年东亚战略报告”的主笔之一,于2001年荣获美国国防部颁发的“杰出公共服务奖”。2001年,米切尔加入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