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一度跌入低谷并经历缓慢复苏,其中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情况要好于发达国家。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回暖的影响下,我国模具行业在后危机时期获得了较好的恢复性增长,2010 年我国模具市场产需两旺,增长幅度又迈上了2 位数,全国模具总销售达到1120 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近15%。其中模具出口的发展速度高于整个行业的总体发展速度,并首次实现外贸顺差。 模具种类 进口 进 口 出 口 金额 (亿美元) 所占比例 (%) 金额 (亿美元) 所占比例 (%) 塑料橡胶模具 5.58 55.85 6.87 69.08 冲压模具 3.71 37.12 2.27 22.87 其他模具及模具标准件 0.70 7.03 0.80 8.05 货源地 日本 韩国 台湾 德国 加拿大 意大利 马来 西亚 瑞士 美国 新加坡 进口量(亿美元) 2.90 2.63 1.01 0.71 0.31 0.28 0.19 0.159 0.156 0.15 所占比例% 29.06 26.33 10.01 7.16 3.15 2.79 1.92 1.60 1.56 1.45 目的地 香港 美国 日本 印度 德国 台湾 法国 巴西 越南 马来 西亚 出口量(亿美元) 1.80 1.05 0.82 0.54 0.47 0.37 0.28 0.17 0.15 0.13 所占比例% 18.08 10.60 8.20 5.45 4.75 3.74 2.78 1.73 1.50 1.34 目的地 广东 江苏 上海 天津 山东 辽宁 北京 浙江 福建 四川 进口量(亿美元) 2.40 1.83 1.31 1.13 0.67 0.61 0.61 0.58 0.27 0.10 所占比例% 24.03 18.29 13.10 11.35 6.68 6.08 6.08 5.82 2.68 0.98 货源地 广东 浙江 江苏 上海 山东 天津 福建 北京 辽宁 安徽 出口量(亿美元) 3.90 1.63 1.59 0.86 0.45 0.42 0.40 0.17 0.15 0.04 所占比例% 39.20 16.39 16.00 8.70 4.53 4.24 4.02 1.75 1.52 0.50
目前全国共有模具生产企业(厂、点)约3 万个,从业人员近100 万人,2009 年我国模具制造行业主营收入500 万元以上企业全国共有2797 个,其中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比例为1.1∶62.1∶33.9,这表明我国模具企业中来自非国营的资本已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同时表示,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工业发达国家努力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对我国模具仍有竞争优势,外贸情况也比较好。根据海关统计,2009 年我国共进口模具19.64 亿美元,出口18.43 亿美元。出口模具约占模具总销售额的12.8%。2010年1—6月我国模具进出口总量为19.93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量为9.99亿美元,出口总量为9.94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出口总量同比增长4.18%,其中出口总量同比增长12.95%,进口总量同比下降3.29%。有关情况如下:
1、按模具种类分,进出口最多的是塑料橡胶模具,分别占了进出口额的55.85%和69.08%。其次是冲压模具,分别占了进出口额的37.12%和22.87%。具体如 表一 各类模具2010年上半年进出口情况表
2、按进口货源地分,进口模具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其次是德国、加拿大、意大利、马来西亚、瑞士、美国和新加坡。具体如表二 2010年上半年进口模具主要货源地情况表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与上年同比,进口略有下降,出口增长较快,说明我国模具国际竞争力仍在上升。在进口略有下降情况下,从韩国进口却增长28.92%,说明韩国的模具竞争力上升很快。
3、按出口目的地分,我国出口模具的市场主要是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日本,其次是印度、德国、我国台湾、法国、巴西、越南和马来西亚。具体如表三 2010年上半年出口模具主要目的地情况表
注:表中出口到香港的部分,由于香港多为转口贸易,其最终目的地并非都是香港。
4、按进口目的地分,进口最多的是广东、江苏和上海市,其次是天津、山东、辽宁、北京、浙江、福建和四川。具体如表四 2010年上半年进口模具最多的10个省市情况表
5、按出口货源地分,出口模具主要来自广东、浙江和江苏,其次为上海、山东、天津、福建、北京、辽宁和安徽。具体如表五 2010年上半年出口模具最多的10个省市情况表
根据海关统计,2010 年前3个季度,模具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17.22%,并实现了顺差,全年达到18%左右。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表示分析认为,高技术含量模具自给率比较低,而中低档模具已供过于求。从产业布局来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模具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近来环渤海地区正在快速发展,中西部模具也在崛起。从产业技术进步看,“十一五”以来,在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下,模具行业投入较大,企业装备水平和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模具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形成,现在被中国模协认定和授牌的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已达110个。行业骨干队伍的形成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罗百辉表示,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模具产品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向高端发展的趋向较为明显。一些模具产品己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单套模具重量达到120t的巨型模具、加工精度达到0.3~0.5μm 的超精模具、使用寿命达到3 亿~4 亿次的长寿命模具、能与2500 次/min 高速冲床配套的高速精密冲压模具、实现多料和多工序成形的多功能复合模具、能实现智能控制的复杂模具等。
“十一五”以来,中国模具行业发展成绩斐然,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介绍,我国模具结构调整取得成效,行业总体水平提高较快。主要反映在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主要代表的中高档模具比例继续上升,科技进步明显,产品水平有较大提高。在2010年5月第十三届国际模具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上,获得“精模奖”的模具共有181项,其中一等奖55项、二等奖64项,不但数量比以前有较大增加,而且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达到国际水平的项目越来越多,创新明显,专利增多。模具进出口平均单价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反映我国模具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情况。
“十一五”以来,已有50多个模具生产集聚区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其中还有一些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模具城”,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集群式生产方式发展主要反映在模具生产集聚区的发展上,目前一些新的生产集聚区也已开始其服务于模具行业广大中小企业的各种服务平台和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服务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服务产值上升较快。据不完全统计,已进入到各地模具生产集聚区(模具城、模具园区等)的企业已有2000多家,年总产出规模已达300亿元左右,其中模具约占三分之二。
“十一五”以来,模具市场进一步开拓发展,新的增长点已倍受瞩目。国内市场方面,汽车轻量化、新能源、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节能减排等领域已成为模具行业重要的新增长点。国际市场方面,除传统的欧、美、日及东南亚市场之外,巴西、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开拓已取得成效。目前,我国模具出口已达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回顾十一五,模具行业呈现出“一拉、二闯、三新、四化”等新趋势。
所谓“一拉”,就是有许多模具生产企业,由于只单纯生产模具的利润较低,企业规模提高速度较慢,因此就利用自身的特点,开始筹划或已经实施在以模具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延伸。
所谓“二闯”,一是闯市场,二是闯融资和专利。近年来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模具企业在先行者对此广泛实现的基础上,开阔了视野,勇于去闯一些新的路子。
所谓“三新”,是指众多模具生产企业忙于迁新址,购新设备,试制及生产新产品。
所谓“四化”,是指某一个地区模具企业的发展比以往更趋向于专业化、高端化、差异化、信息化。
罗百辉指出,“ 十一五”模具行业运行良好,除了“一拉、二闯、三新、四化”之外,由于我国模具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些比较优势(尤其是在性价比方面)仍旧还存在着,因此这一趋势还会发展下去,但同时也面临5 方面困难。
一是在模具行业实施了多年的对部分模具产品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于2008年底截止之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已经明确要出台的继续扶持模具发展的新政策仍旧没有出台,这一规划的3 年执行期已过去了2年,众多企业望眼欲穿,未见动静,确定会影响发展。
二是模具产品价格继续总体下滑,成本持续上升,模具产量大幅增加,但销售额却增加得并不多,利润增加就更少了,三者不相称。有的企业甚至是产量大增而利润未增,再加上货款回笼慢,企业应收款增多,致使企业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这必然会影响发展。
三是目前已有种种迹象表明,模具企业下半年将面临订单不足和交货期进一步缩短的情况,不少企业四季度开始订单日渐减少,发展的不确定性继续增多。
四是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人民币还将继续升值,这对出口很不利。五是缺乏人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过去主要是高级人才缺乏,现在连普通职工也不足了,许多企业招工困难,应聘者渐少,影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