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求式批判让春晚左支右绌


    

 

苛求式批判让春晚左支右绌

 

严辉文

 

每年央视春晚的最后仪式是“观众最喜爱的节目评选”,并通过元宵晚会论功行赏。今年的结果是,赵本山顶着骂声继续蝉联“小品王”,冯巩、宋祖英、傅琰东和“草根组合”瓜分了相声、歌舞、其他和特别类第一。对此结果,不少观众表示“是‘被喜爱’了一回”。(见2月18日《长江日报》)

 

除了我这样没心没肺的人,对于春晚之类的节目傻乎乎地看完算完外,多年来,春晚的节目批评、评选之类总会让舆论持续高烧一阵子的。春晚节目可能在除夕直播和稍后为数不多的转播过后归于沉寂,而作为一个周而复始的年度事件,春晚之是非纷争则可能更为持久。有时春晚是一回事,春晚效应则是另一回事。说到春晚的纷争,不能不说春晚批评。最近就有媒体盘点了春晚挨批的标志性事件,计有: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批导演的“苏紫紫化”;曾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先生批内容“软伤多多”,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负面影响太大;“小品王”赵本山遭遇网友恶批,成为网友心目中的“不喜欢之最”。(见2月16日《新快报》)

 

文艺批评从来都是必要的,春晚也不应例外。纵观对于春晚的批评,大概不外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娱乐功能本身,包括演艺人员的遴选、节目门类的安排是否恰当等,二是社会功能的放大。诸如是否金钱至上、是否空洞低俗、是否有悖和谐团结、是否令特定人群不宜不适或者反感、是否在肩负起教育民众的重担等等。

 

多年来,众多的社会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春晚的呵护,也推动了春晚节目的转型、变革和成长。笔者并不认为春晚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不过,舆论的过度反应和干预,有时又未必不会坏事。比如赵本山的小品,就是因为熬不过舆论的过度曝光,最后只好临阵磨枪换节目。临时抱了佛脚的节目安排,不仅打乱了春晚的节奏,而且只能让赵氏小品在左支右绌中难臻完美。

 

如今春晚不再只是一场单纯的文艺表演,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让那副天生的娱乐面孔总是显得过于稚嫩。春晚本来只是一场文艺晚会,但又同时客串了造星运动、政治经济大展示、民族团结大联欢、令国人欲罢不能又永不满足的过年大餐等功能。这样一来,春晚就太像一个时尚宠儿,既得宠,又遭妒;既主导着时尚潮流,又大受现实的左右无法清高;既令人向往之至,又频频激起过度批评的涟漪。

 

有关统计数据称,春晚的收视率远远超过了世界杯等重大赛事,可能是目前这个世界头号的电视大餐。而这样一道年度大餐,在兼顾数亿人的口味之余,还附加娱乐、祥和、喜庆、教化之类的功能,远比一般的遗憾艺术更容易留有遗憾,因而也需要批判者的宽容。毫无疑问,春晚已经受到地方台晚会、春节各类非电视类节目如网络等的冲击,反感春晚大牛、訾议春晚节目、甚至于取消春晚一直在众声喧哗中格外抢眼。取消春晚的声音也许有众多理由,而我不赞成取消的理由则只有一个:春晚不在了,春晚批评盛事的毛将焉附?

 

相关链接之春晚评选: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1-02/18/content_4760755.htm

 

相关链接之春晚批评:http://ent.people.com.cn/GB/13934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