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地区劳工荒的根本原因


  

                   我国沿海地区劳工荒的根本原因

    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民工荒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大幅度下滑,冲击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弥补外需下滑的影响,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对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特别是政府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以及中西部地区倾斜政策,这一揽子刺激性投资政策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许多农民工在内地找到了就业机会,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而相对减少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数量,产生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

     中央政府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究竟对农民工产生多大的就业效应?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资料,4万亿元投资的构成是: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约为15000亿元,占比为38%;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投资约10000亿元,占比为25%;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约4000亿元,占比为10%;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3700亿元;占比为9%;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投资约为3700亿元,占比为9%;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投资约为2100亿元,占比为5%;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投资约1500亿元,占比4%。可见,4万亿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三农”、民生工程领域,整体偏重于对公路、铁路、机场、水电煤气等劳动密集型基础建设,而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是吸纳大量农民工就业。

    政府拉动内需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不仅吸收了大量从珠三角和长三角退出的农民工就业,使2009年初出现的1600多万失业返乡的农民工重新找到就业机会,而且还吸纳了更多的农民工就业,使得很多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加入到这次投资计划的建设中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9)》测算,4万亿投资计划约拉动9239万人就业。其中,农业就业数量最多,为3805万人;建筑业为1674万人;制造业为1176万人。

    同时,以政府主导的投资活动,其相应的劳动报酬以及保障程度比普通的民营企业更具吸引力,大量的农民工选择在具有后发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务工,而放弃去沿海地区,这使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农民工的外出流动格局发生了变化,即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2008年降低8.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尽管中西部所占总数比例低,但中部和西部增幅分别为33.2%和35.8%,所占整体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3.8和4.8个百分点。

    总之,正在我国经济刺激政策下,农民工总体就业人数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同时,就业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从事加工贸易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农民工相对减少,出现招工难的现象。目前,部分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只是就业结构性错配的表现,并非真正的劳动力供给短期,所谓中国出现“刘易斯拐点”只是假象,是在200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镇土地开发力度加大后,吸收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就业的产物。

                                       (桑百川、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