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房地产坚持调控不放松,房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调控平静反弹再调控。经过2010年房地产市场如此这般的反复了三次,热闹非凡。市场蠢蠢欲动,2011年政策频频加码,市场与政策经过激烈的博弈和对冲,到2011年1月,反倒显得波澜不惊。号称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房价上涨虽然没有凶猛过分大幅度暴涨,却普涨,甚至连续五个月(9月-今年1月)继续上涨。不知道是调控没给力,还是调控太给力,还是调控给错力。虽然今年国家统计局重新调整价格指标收据,不再公布总均价,甚至把公开数据的时间推迟到每月18日,但是全国房价依然坚挺普涨。
政策调控目标和调控升级,房价上涨越是按不住。2010年1月10日和4月17日,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到2010年9月29日,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缺的城市,再到2011年1月26日,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幅度上涨过高过快供应紧缺的城市,今年国务院自去年三轮“四波”(2010年1月10日“新国十一条”,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9月29日“新国五条”)。
2010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7.7%。3月份以来,环比在0.3%的幅度内上下波动,2009年以来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被遏制。所有人都明白,如果不是“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2010年房价的涨幅绝不是这个水平。1月、4月和9月末,有关部门先后3次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各地、各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调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性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在价格趋稳的同时,2010年前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高达36.5%,打消了年初人们对楼市调控可能导致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总体来看,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
虽然“新国十条”等措施,实行第一轮调控措施之后,去年6月,房价月度环比呈现下降0.1%。房价在调控之下开始松动。但是之后7、8两个月,房价环比一直持平,9月环比上涨达到0.5%。针对房价的反弹趋势,第二轮调控措施“国五条”出台,随后10月环比继续上涨了0.2%,11月环比价格又有所扩大达到了0.3%,并且呈现了“量价齐升”,12月环比涨幅继续维持在这一幅度。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环比上涨0.3%;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6%,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0%。
根据2011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环比上涨0.3%;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6%,为连续第四个月环比上涨。其中,北京房价同比涨6.3%,环比涨0.2%,略低于全国水平。数据还显示,2010年,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639.5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6%;商品房销售额2915.36亿元,同比下降10.6%。
尽管如此,当前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2011年,调控仍将是房地产的主题。需求端,首先是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在支持自主性、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同时,继续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供应端,继续努力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调整供应结构,增加公租房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的供应。在落实已有政策的同时,有关部门将进行前瞻性研究,储备新的调控措施。
这意味着,一旦市场再次出现量价齐涨的过热苗头,新一轮的调控随时有可能到来。此外,在长期制度建设方面,房产税的试点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一旦开始试点,将对市场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整体而言,2011年的房地产政策面将继续从紧,如果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好,房地产政策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收紧。
另一方面,想要稳住房价,调控面临的挑战并不小。首先是流动性。2011年境外热钱流入我国的压力很可能增大,国内新增货币量也将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些资金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很可能进入房地产市场,从而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其次是通货膨胀的隐忧。如果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实际利率仍然是负利率,以抗通胀和避险为目的的购房需求将不断增加,房价上涨的压力也就更大。第三仍是供求关系。
2010年调控如此严厉,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1-11月提高0.3个百分点。超过了市场特别火爆的2009年。说明以首次买房和改善为目的的刚性购房需求十分庞大。在快速城镇化、上世纪80年代初期婴儿潮出生的人进入适婚年龄等因素影响下,今后几年住房需求仍将处于高位,如果市场供应跟不上,房价很难不涨。
2010年12月,70城市房价连涨4个月,进入2010年以来全国房价大幅走高。到2010年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8%,涨幅创出历史新高。针对几个月来的上涨趋势,实际上决策层在4月出台了“新国十条”等措施,实行第一轮调控措施之后,去年6月,房价月度环比呈现下降0.1%,市场分析认为房价在调控之下开始松动。但是之后7、8两个月,房价环比一直持平,9月环比上涨达到0.5%。
针对房价的反弹趋势,第二轮调控措施“新国五条”出台,随后10月环比继续上涨了0.2%,11月环比价格又有所扩大达到了0.3%,并且呈现了“量价齐升”,12月环比涨幅继续维持在这一幅度。除了价格居高不下,数据显示,12月当月市场交易继续飞涨,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18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创出历史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0113万平方米的两倍。全年来看,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额5.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还显示,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4.10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4%,土地购置费9992亿元,增长65.9%。
去年12月再现量价齐升,说明了一些消费者停止了观望,选择出手从而刺激了成交量的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以及土地价格的上涨,仍对房价有一定的支撑。北京在2010年经过几次调控之后,销售呈现冷热不均的情况,部分楼盘的销售并不理想,目前在北京住宅库存总量达到10万套,待售的房源仍比较多,因此今年上半年将是一个去库存的过程,对房价的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度明显上涨,说明房地产市场仍是投资的首选,土地购置面积、购置费用均创新高,给后期调控带来明显压力。从价格来看,7月以来房价已经连续6个月未跌,更是从9月开始连续4个月上涨,信贷资金易获得且成本低,是房价上涨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由于楼市对于政策调控已经产生极强的免疫力,只靠增加保障房的供应,降低保障房的购买门槛,也很难遏制过快上涨的商品房价格。从今年1月26新国八条的政策出台和限购细则实施及房产税的政策效果看,预计2011年2月份房价上涨的幅度会减小,不会出现2011年1月份70个城市中68个房价同比上涨,十城市涨幅超10%的现象。
政策要稳住房价,市场本身面临各种不确定性,这场博弈中的结果,只能等时间来给出答案。在市场和政策中间,2011年房地产企业的日子显然不会太好过。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将持续紧张,除了以“联合体”的形式拿地开发、抱团取暖外,顺应市场形势积极定价,加快销售和资金回笼,将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2010年,以合理定价、快速销售为特点的万科、恒大等房地产企业,均取得了销售佳绩。调控是为了使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健康,因此,在调控的背景下,在波动的市场中,顺应政策和市场,积极主动应对的企业才可能生存,也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
2011年1月14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月26日“新国八条”,其中要求2月份内,二三线城市必须实施限购限制和房贷二套提高60%,利率上调及严格执行土地增值税,保障房和公租房建设任务及确定价格调控目标,扩大房产税城市,这“六条政策”是最严厉的政策;1月28日上海重庆两市房产税开征;
根据2011年2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1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68个城市,下降的有2个城市。其中,涨幅超过10.0%的城市有10个。
2月1日上海泸九条;2月9日加息;2月9日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2月9日住建部上调公积金贷款利率;2月16日北京“京十五条”;2月24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2月19日全国限购政策城市达到近36个,未来扩大到72个城市。
根据2011年2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1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2009年从年初到年底,北京市的房价翻了一番。2010年,中国的房价继续快速上涨。为了调控房价,政府出台了两轮调控。面对政府的调控,老百姓观望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房价依然在涨,于是在2011年初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抢购风。
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月,仅一个月时间,北京市的房价就上涨了10%。 当天,国土部下属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报告称,去年第四季度,全国重点监测城市居住地价为5766元/平方米,同比增幅高达12.69%。10年间,重点城市居住用地价格水平总体翻番。
实际上,中国的房价上涨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每次政府声色俱厉、信誓旦旦的宣称要调控房价之后,房价都会以更快的速度上涨。住房市场出现了“越调越涨”、甚至“越调越大涨”的局面。要说中国房价的上涨,主要原因之一是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结果导致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加上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8473亿美元,增长17050倍,年均增长率为30.4%,比泰国金融危机前外汇储备的增长率还高1.4个百分点。外汇流入导致人民币的大量发行。外汇进入中国,必须换人民币才能在中国流通,因此外汇最终流到了中央银行的口袋里,与此相应,人民币从中央银行流到了老百姓的口袋里,这就导致了人民币的大量发行。近年来,外汇流入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途径。
在2001年,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为43%左右,2006年初这一比例超过100%,此后这一比例继续上升,最高时达到129%,目前维持在12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的基础货币完全是由购买外汇投放的,不仅如此,中央银行还得通过其他途径回收因购买外汇投放的部分基础货币。
与此相应,中国的M2也从1990年末的15293亿元增长到2010年末的72585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4%。从2000年到2010年底,北京的房价已经增加了10倍以上,跟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的增幅相当。货币的扩张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房价就成为物价上涨的排头兵。
目前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是经济发展状况。而要发展经济,就得有资金。资金从何而来?正常情况下,地方政府可能的资金来源方向有两个。一是税收,二是借贷。目前中国政府对地方政府借债的限制很严格,至少明面上不允许地方政府借债。而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税收太低,不足以支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高自己政绩的目的,于是只好寻找别的财源,这就导致了“土地财政”的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实际上也是一种税收,是地方政府对土地所有者的一种税收。
虽然调控政策进一步收紧,政策频出,但去年四季度,地价依然“给力”增长。2011年开年,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仅过去五年,土地出让收入超过7万亿元。
2010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2882元/平方米,与市民关系密切的居住地价为4245元/平方米,环比增长3.67%,同比增长11.02%。居住地价同比涨幅超过20%的城市有11个,其中,北京以涨幅23.85%位列第七,首位昆明市的增幅高达94.51%。重点城市居住地价涨幅更为明显。10年间,其居住用地价格水平总体翻番,工业用地价格上升近50%。
国土资源部的“2010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2882元/平方米,环比增长2.53%,同比增长8.62%。国家的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去年全国开发企业购买土地的均价比2009年涨29.1%。同期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涨幅仅为6.4%。按照土地勘测规划院的说法,土地价格在去年三季度微升的基础上快速反弹,这表明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收紧。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的商业、居住、工业地价水平分别为5185元/平方米、4245元/平方米和629元/平方米,环比分别增长2.89%、3.67%、1.08%。历史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的商业和居住地价加速上涨,且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均超过一成。同时,最近10年间,居住地价的涨幅已经翻倍,商业地价的涨幅也达80%之多。
三大重点区域综合地价水平仍然引领全国。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地价水平为4403元/平方米;珠江三角洲地区为3830元/平方米;环渤海地区为3182元/平方米。在抑制性调控政策下,房价持续上涨预期仍然较强,对地价的引导作用明显。同时,投资和消费的稳定增长,也在拉动土地市场需求持续上涨,并导致“地王”再现市场。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上述结论,与此前的统计局的一项数据不谋而合。按照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在土地供应量增大的情况下,去年企业购置土地的均价达到了2437元/平方米,比2009年大涨29.1%,土地成本明显升高。在两轮严厉的调控下,地价的逆市攀升很可能成为未来房价的重要支撑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效果。政府在控制地价方面效果不佳,“地王”偏多,这对于稳定的房价十分不利,应对此予以调控。今年一季度,受“十二五”开局和“换届效应”双重影响,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通胀预期强烈将使得对土地的需求压力仍然较大。在各项调控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土地市场的后期态势将变得更加不稳定。
政府通过垄断土地的买卖,低价从土地所有者手中征走土地,再高价卖给开发商,这就强行征走了土地销售收入的一部分。如果这个的土地买卖由市场来协调,就不需要政府介入,政府自然也就没有了这笔卖地收入。为了这笔收入,政府就必须采取各种手段保证自己对土地买卖的双重垄断权。仅有这个财源还不够,政府还得设法把这种收入最大化。
于是就导致低价越来越高,地价纪录连连被破。房价越高,地价就越高,因此房价上涨是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的。这就出现了“地价”和“房价”轮番上升的局面。北京最近的一笔低价拍卖导致光买地成本就达到了每平方米近3万元。到现在,建安成本已经不到北京房价的10%,北京市的住房生产成本绝大部分是别的成本。这就是北京房价屡创新高的另一原因。
老百姓预期难改,房价越调越涨的最终的根源还是调控当局自己。调控当局既想调控房价,又不想因此影响经济增长,所以房价调控往往犹犹豫豫,左右摇摆。人民币的过度发行是房价飞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要抑制人民币的过度发行,就得限制外汇流入。而在现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要限制外汇流入就得采取强硬手段,并加速人民币升值。
但内需扩大不起来,就不敢让出口减少;不敢让出口减少,就不敢让人民币升值过快;不敢让人民币升值过快就得采取更为严厉的限制外汇流入的措施,这些限制措施偏偏跟目前经济学中流行的“全球化”、“自由化”趋势不吻合,采取起来畏首畏尾。于是人们就想了另外一个办法----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国际化,让多发的人民币流到外国去,减少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从而抑制房价。可惜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是能够迅速实现的,其中的风险也很大,恐怕远水解不了近渴。
二次调控以来,虽然“限购令”直接限制了市场需求,一系列政策又直指降价动力不足的开发商,调控措施和力度很大,但从经济环境、政策效应与市场预期的综合结果来看,商品房及住宅价格涨幅回升明显,地价增幅也就比较高。另外,由于多数城市房价上涨仍然有较大预期,受此影响,居住地价环比增幅持续回升。房地产市场投资加速,成交量价齐升等一系列市场态势表明,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收紧。
央行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居民目前的投资意向再度首选房地产。2011年土地及房地产市场调控压力仍然较大,把房价、地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难度不减。如果国家调控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支撑房地产投机炒作的非理性预期可能弱化,从而有助于居住地价的稳定。各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落实,对重点区域城市地价上涨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对政策反应更为灵敏。
目前在中国的总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已经占到了12%左右,而每年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率约为30%左右,那就是说,中国经济每年10%的经济增长率中,有3.6个百分点是来自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6%。换句话说,如果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率降到0,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立马就得下滑3.6个百分点,连“保8”都成了问题。
于是,调控当局一方面怕房价过高影响社会和经济稳定,又怕房价下跌影响房地产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于是就有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说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房价越调越涨的原因了。既然政府的目标只是让房价涨幅降下来,而不是让房价降下来,越调越涨还有什么奇怪的?甚至可以说,“越调越涨”本就是政府希望达到的目的,只不过稍微严密点说的话,政府的调控目标应该是“越调越小涨”。
问题是,“越调越小涨”能实现吗?对于老百姓来说,涨幅再低也是涨,不赶紧买房子,等房价涨上去再买吗?于是房价上涨的预期就被强化,抓紧买房就成为老百姓的普遍愿望,于是房价不是“小涨”,而是“大涨”,这就是今年初一些城市老百姓抢购住房的原因。所以,“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结果就是“房价过快增长”,与调控当局的目标恰恰相反。所以,要调控房价,目标就不能是“抑制房价过快增长”。这样的目标,结果肯定是“越调越大涨”。
国家统计局:1月70个城市中68个房价同比上涨
2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0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一、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情况
(一)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涨幅超过2.0%的城市有3个,下降的城市有3个。分地区看,东部地区28个城市中,价格上涨的有26个,占92.9%,持平的城市有2个,占7.1%。中部地区16个城市中,价格上涨的有14个,占87.5%,持平的城市有2个,占12.5%。西部地区18个城市中,价格上涨的有13个,占72.2%,下降的城市有3个,占16.7%。东北地区8个城市中,价格上涨的有7个,占87.5%,持平的城市有1个,占12.5%。
(二)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68个城市,下降的有2个城市。其中,涨幅超过10.0%的城市有10个。分地区看,东部地区28个城市中,价格上涨的有27个,占96.4%,下降的城市有1个,占3.6%。中部地区16个城市全部上涨。西部地区18个城市中,价格上涨的有17个,占94.4%,下降的城市有1个,占5.6%。东北地区8个城市价格全部上涨。
二、二手住宅价格变动情况
(一)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涨幅超过2.0%的城市有5个,下降的城市有3个。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城市价格上涨的有26个,占92.9%,持平和下降的城市各1个,占7.1%。中部地区16个城市价格全部上涨。西部地区城市价格上涨的有12个,占66.7%,下降的城市有2个,占11.1%。东北地区城市价格上涨的有6个,占75.0%,2个城市持平,占25.0%。
(二)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65个城市,下降的有5个城市。其中,涨幅超过10.0%的城市有6个。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城市价格上涨的有24个,占85.7%,下降的城市有4个,占14.3%。中部地区16个城市价格全部上涨。西部地区城市价格上涨的有17个,占94.4%,下降的城市有1个,占5.6%。东北地区城市价格全部上涨。
统计局: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5.25万亿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0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1- 11月提高0.3个百分点;销售金额52478.72亿元,同比增长18.3%。12月当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11月份缩小1.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6%,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0%。
以下是统计局发布的详细数据情况: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82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4038亿元,增长32.9%,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5%。12月当月,房地产开发投资5570亿元,增长12.0%。
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40.55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6%;房屋新开工面积16.38亿平方米,增长40.7%;房屋竣工面积7.60亿平方米,增长4.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12亿平方米,增长2.7%。
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4.10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4%,土地购置费9992亿元,增长65.9%。
12月当月,房屋新开工面积1.8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1%;房屋竣工面积2.75亿平方米,下降3.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9亿平方米,下降4.5%;土地购置面积4889万平方米,增长1.5%,土地购置费1061亿元,增长5.8%。
二、商品房销售情况
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1-11月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8.0%,办公楼增长21.9%,商业营业用房增长29.9%。2010年,商品房销售额5.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增幅比1-11月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14.4%,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分别增长31.2%和46.3%。
12月当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18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0201亿元,同比增长21.9%。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
201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72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国内贷款12540亿元,增长10.3%;利用外资796亿元,增长66.0%;自筹资金26705亿元,增长48.8%;其他资金32454亿元,增长15.9%。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19020亿元,增长17.3%;个人按揭贷款9211亿元,增长7.6%。
四、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12月当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11月份缩小1.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
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11月份缩小1.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
12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6%,涨幅比11月份缩小1.7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8.5%,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7.2%,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 12.8%;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1.0%。与上月相比,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3%,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4%,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0.1%。
12月份,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0%,涨幅比11月份缩小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比11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
五、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1.79,比11月份回落1.41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87点。
从分类指数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为103.87,比11月份回落0.95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45点;本年资金来源分类指数为102.66,比11月份回落2.0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8.11点;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为96.03,比11月份回落0.39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34点;商品房待售面积分类指数为103.66,比11月份提高0.56点,比上年同期提高6.79点;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为104.81,比11月份回落1.44点,比上年同期提高2.30点。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全国房价普涨 调控给错力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