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艺节目当学学北京地铁4号线


央视文艺节目当学学北京地铁4号线

王旭明

 

     以今年央视春晚为代表的央视文艺节目的低俗之风非始自今日,不断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诟病,自在情理之中。日前,我到齐鲁电视台做了一档关于春晚的节目,短短一个小时时间,4000多名观众现场打来电话支持对春晚的批评,只有600多名赞成今年春晚,足见民意。

也有人说,指责春晚容易,请你去搞一台,说不定还不如这台春晚呢!这虽然是一个不值一驳的问题,但从广纳贤言的角度,也不妨经常为央视文艺节目、特别是春晚献点计策。今天我乘坐北京地铁4号线,就发现了几处值得借鉴的东西,在此一说,希望央视能够学学北京地铁4号线。

上了地铁4号线不久,就听到广播里传出亲切又悦耳的声音:“旅客朋友们大家好,请将您的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士。”在整个途中,这样的提示至少有四五次。我由刚开始的一愣,进入了会意的理解中。我们原来习惯说“请给老幼病残孕让坐”,在有的公交车上,还特别标明“老幼病残孕”专座,这里不自觉的对“老幼病残孕”带有一点贬义,至少是对这几类人的不够尊重。而改为“有需要的人士”,显然要比“老幼病残孕”文明、理性和包容得多。再想想赵本山的小品,他相当多的节目不就是以讽刺、挖苦、嘲笑“病残”、寡妇和智障者支撑起来的吗?可以说,没有“老幼病残孕”和寡妇、智障等弱势群体,赵本山的小品就几乎没抓手!

相形之下,孰高孰低,自勿需多言。

更令我惊讶的是,作为地铁这样一个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和主要目标的运营企业,居然把提升全民文化素养自觉列入自己的工作范畴。比如,在4号地铁刚开不久就在一些站台的多余空间处,开设了“画坊”,名曰“4号美术馆”。近日,又开辟了4号“诗歌坊”。今天,我在人民大学站看到在“诗歌坊”中有几位著名诗人的诗作挂在墙上。尤其是傅天琳的《背带》,让人久久思索,诗的结尾写到:“她只是顺着风顺着河流走去,她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画家,她也不知道自己正径直走往一幅油画,成为圣母。”对伟大的母爱的歌颂,真是到了令人叫绝的程度。我站在那里片刻,有如欣赏了一场诗歌朗诵会,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心灵也受到了片刻洗礼。我没有找到4号地铁的负责人,无从知晓缘何他们这样做,但我看到他们在“诗歌坊”的前言中这样说:我们要让诗歌走进地铁,介入常态生活,让交通更多彩,为乘客提供更丰富的车旅体验。

说得多好啊!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一家企业都能够把高雅艺术,把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而以提高人们精神文化层次为中心任务的央视文艺节目,当然包括春晚,怎么就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水平呢?!而当人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批评之后,怎么就不能冷静下来了反思一下呢?

不错,无论是4号地铁里的画坊,还是诗歌坊,能够站在这里停留片刻的乘客不是全部,但我们相信,日久天长,这里将成为一道永恒的文化景观。而央视许多文艺节目,就拿赵本山近几年的小品来说吧,虽然赢得了不少掌声和自己玩儿自己的快感,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中华民族,以听赵本山小品为炫耀的时代,不应长久。如果长久了,那只能送两个字:悲哀!而促成这种悲哀的人和媒体,难逃其咎!

当然,地铁4号线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央视文艺节目学习的。比如,4号地铁播音员语气语调的亲切感人,相比央视文艺节目30年不变的朗诵腔调,真是强多了!这里一个关键问题是,4号线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更体现了敢于创新。在我们常人看来,在地铁里办“画坊”、办“诗歌坊”谁看啊,还占地方,如果这些陈旧观念作祟,那什么也办不成。究竟是什么陈旧观念影响央视文艺部,特别是央视春晚呢?……

地铁4号线,做得真好!央视文艺节目当学学北京地铁4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