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素的三激情


论罗素的三激情

爸爸:

    读了你的《罗丹的启迪》,我真的受到启迪了。茨威格这个作家不仅才华洋溢,而且非常单纯、谦虚,这种人格在现时的中国比较难以找到。生活中和文学生涯中还是要有自己的楷模,你竭力推崇的茨威格应当是我的一个楷模。你说过,有才华已很难,有才华而有思想就更难,而有才华有思想又有品格,三者兼而有之,就更是难上加难。茨威格大约就属于这三者兼备的作家了。最后这一点的难处我没有太多体验,而且常常不太在意。

    茨威格说,他从罗丹身上得到三点启示:一是伟大人物的心地总是最好的,二是伟大人物的生活总是简单俭朴的,三是伟大人物的工作总是聚精会神的。每一点说起来都容易,但做起来很难。例如说,心地要好,就得对比自己强的人不嫉妒,对比自己弱的人不摆架子,对自己犯下的过错和欠下的心债要有负疚感,对弱者与残疾人要有同情心等等,这都不是很容易的。心地肉眼看不见,但能感觉到。不可视的东西往往更重要。聚精会神也不容易,尤其是踏入社会之后更不容易。我刚刚踏入社会,总觉得社会在与我抢时间,各种关系都让你难以精神集中。除了社会,自己的意志薄弱也是个原因,我总是经不起诱惑,放不下许多琐事。前些时,我对自己这种缺点有所警惕,特把加缪的一句话写在桌边的笔记本上,加缪说: 

   心的贞洁——不要让你的欲望四溢,不要让你的思想四散。(《卡(加)缪札记》)

小梅

1996年10月8日

 

小梅:

    那天我告诉你茨威格关于罗丹的三点启迪,是想告诉你,你要注意采集世上一些最美好的情思以造就你自己。你真的留心了,而且有所领悟,这很使我高兴。人活在世上本就不容易,倘若要活得更像人样,要使人生有些光辉,就更不容易。曾国藩的“八本”,茨威格的三点启迪,都能帮助我们努力做好一个人。当然,每一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我们不必机械地理解,而应对其精髓进行吸收。也正是从这一意思出发,我还要你注意一下罗素的三种激情。罗素说:“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解释说,他所以追求爱情是为了减轻孤独,“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象过的天堂”。而他又以追求爱情“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因为“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是这种力量使我在无常之上高居主宰地位”。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第三种激情,这就是同情弱者的人道激情。他说:“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但是,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的被压迫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痛苦——这些都是反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

    我所以要把罗素的这一思想告诉你,是因为我觉得这三者的结合是完整的生命激情,是一个真正的人的生命组合。许多人的人生有婚姻但未必有爱的激情,且这种激情毕竟比较容易,仅有这种激情的人生有快乐但未必精彩,也未必有大幸福。具有大幸福的人应当对于知识和对于弱者投以生命的激情。愈来愈多的人正在把知识当作商品当作猎取名利的手段,并未把追求知识化作一种生命的激情。如果我们与这种半学人半商人区别开来,而在追求知识中把生命放进去燃烧,那么我们的人生境界就会大不相同。好的学者与好的作家应当退出市场的道理就在这里,一进入市场与名利场,就难以保持生命纯然的激情。

    第三种激情也是人生的一种强大动力,在中国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的人不一定很多。中国的当代学人往往鄙视人道激情,以为这是肤浅的。但对人道激情恐怕只能用“有无”去衡量,而不能用“深浅”去苛求。把人当人,是至浅的道理,又是至深的道理。人道主义的理论虽不能算深刻,但要说明人道主义为什么总是无法在中国生下根来,人道激情总是与高深而冰冷的学者无缘,却是一个相当深的问题。这涉及到中国学者“世故大于学问”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格外成熟的势利、虚伪、狡猾等性格问题。罗素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但他不仅不轻蔑人道激情,而且把它视为人生动力。如果说,我是一个有动力的人,那么与罗素一样,人道激情也是一个大的动力源。弗洛伊德说“性压抑”是文学源,而对于我,“良知压抑”也是根本的动力源。对人间底层弱者的同情与爱,既带给我忧思,也带给我力量。休谟有一段说明人道激情可以使人充满力量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他说: 

    最柔和的慈爱、最无畏的坚毅、最温厚的情感、对德性的最崇高的热爱,所有这一切都成功地使他震颤的心房充满生气和力量。当一个人反省内心,发现那些最骚乱的激情都已经变为正确的、和谐的,发现各种刺耳的杂音都已经从迷人的音乐中消失,那该是何等的欣慰

 

爸爸

1996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