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量存在的“无证幼儿园”,又将面临一次命运转折的节点。教育部基教二司副司长李天顺日前表示,教育部非常关注没有取得办园许可的“山寨”幼儿园,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努力扩大资源的同时,对现有的无证办园进行清理整顿。那些经过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就颁发办园许可证,使幼儿进入正规的幼儿园接受教育。否则,要坚决予以取缔。(《新京报》2月23日)
教育部人士此番表述透露出的政策善意值得期待,那些处于灰色状态的“无证幼儿园”的存在,确实已经到了该正视的时候了。其中一些幼儿园屡屡暴露出来的安全、健康甚至人为伤害幼儿问题,也不容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继续沉默下去,整改势在必行。然而,需要提醒的是,既然“无证幼儿园”能够以野草疯长一般的速度迅速滋生,说明这一现象并不简单,而是诸多方面问题长期纠结的结果。惟其复杂,也就需要管理者慎重对待,避免“一刀切”。
“无证幼儿园”有多少?以北京市为例,据披露,早在2009年,北京市“完善学前教育体制”专题调研组的调查就显示, 收费低、没有正式注册的山寨幼儿园达1298所,超过了全市注册的1266所幼儿园。这两年,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那么,“无证幼儿园”想必也是有增无减。
北京如此,全国其他一些城市的情形也相去不远。这中间,既有中国城市化提速、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而造成的需求骤增的因素,也有政府在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上不足的因素。需求与供给的错位,使得国内一些城市的幼儿入园十分困难。种种情由之下,那些缺乏资质、没有经过许可就办起来的幼儿园,自然也就以其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迅速蔓延,发展之快令人咋舌。
不能贬低甚至否认这些“无证幼儿园”的作用。毕竟,这些“无证幼儿园”的存在,一方面缓解了城市一部分人群“入园难”、“入园贵”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为外来人员迅速融入城市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条件。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低端人群而言,让孩子有一个嬉戏和学习的场所,哪怕是“山寨”的幼儿园,远远比“正规”要重要。更何况,这里不贵,也没有身份歧视。事实上,这样的公共服务职能,原本城市政府是有责任提供的。
“无证幼儿园”面临的困局,与此前媒体关注的“打工子弟学校”情形十分类似。滋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打工子弟学校”,一度在城市的边缘发展迅速,低廉的收费迅速吸引了大批打工子女前来就学。当然,这些学校极为简陋的办学条件,经由媒体报道后,也深深震撼了社会公众。然而,震撼也好,感动也罢,公众情感上的支持并没能挽留住这些学校屡屡遭遇取缔的命运。随着一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关门,那些天真的孩子们果真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了吗?
事实显然没有预想的那么乐观。在外来农民工整体经济境遇好转之前,在普惠性的基础教育资源依然缺失的情形之下,只是一味强调“整改”、“取缔”、“正规”,只能使得一部分社会人群的子女很难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尽管此番教育部人士也强调了“努力扩大资源”的重要性,要求各地要增加普惠性教育资源的供给,但是,以往整改的路径往往是,“取缔”总是优先于“供给”,“取缔”之后,则是遥遥无期的等待。问题是,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能等下去吗?
从“打工子弟学校”到“无证幼儿园”,我们还要等多久?如果有可能,相信谁家的孩子都不会选择简陋的山寨幼儿园、只能满足基本的“有书读”诉求的“打工子弟学校”。对这些学校、幼儿园的管理,应该多履行一些政府的责任,不要动辄以出事为由关停取缔了事。那样的话,“问题”只不过是被隐藏了而非真正消失了。因为,入园需求是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