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必须首尾兼顾
文/魏英杰
2009年,广州番禺曾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垃圾发电厂选址之争。事件结果是相关项目被叫停,而番禺区主要官员就此意味深长地表示:“今后所有有关民生的重大项目,一开始就让大家都参与,相信番禺能做垃圾分类的榜样。”
这句话并非无的放矢。当地居民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厂,乃是出于对项目产生空气污染抱有恐惧,而垃圾焚烧产生污染的一大来源在于,垃圾未经分类处理会使焚烧产生被称作“世界第一毒”的二噁英。这也就是说,垃圾分类处理是垃圾焚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步骤。这一点,在当时选址之争中也得到了充分讨论,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
既然居民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那么总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吧。这或许就是当时广州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想法。不管怎么说,随后广州启动了垃圾分类的新试点工作。隔了一年多后,日前广州还出台了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准备自4月1日起向垃圾不分类的居民或单位开罚单。这一规定,再次将垃圾分类变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罚款能否有助于推动垃圾分类?这一规定如何落实执行?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讨论。抛开这些问题且先不论,暂行规定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或许更值得追问。实际上,这一规定的出台,恰可表明垃圾分类在当地陷入尴尬局面的现状。
据报道,去年1月广州将越秀区东湖街、荔湾区芳村花园、番禺海龙湾和华景新城等社区,作为全面推广垃圾分类的试点。然而,经过一年后,记者调查发现:四大试点社区在经历过几个月的热潮之后,无一列外都已经“打回原形”。例如在华景新城小区,虽然分类垃圾箱还在,但小区几十个分类垃圾箱早就不分类别,塞满了各类物品。居民对相关问题反应冷淡,不复一开始时的热情。
这很容易让人下一个判断:正因为相关试点工作陷入尴尬,而垃圾分类又势在必行,因而当地才会推出暂行规定,力图通过罚款等措施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当然,这也可能是广州推动垃圾分类的既定举措,但这仍然不免让人想到:为什么四大试点社区均以失败告终?既然试点以失败收场,罚款就一定能够产生效果吗?
试点不成功,肯定和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与热情有关,但这并非试点失败的唯一的因素。要做好垃圾分类,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一般而论,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当地在试点过程中有所侧重,但仍以此为主要分类。不同的类别,其后道处理流程是不一样的,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这就要求垃圾分类后必须采取相应手段来处理。
可问题是,当地在分类处理后道工序上并未做到位,这也是试点以失败告终的重要原因。例如,番禺区海龙湾是当地首个厨余垃圾分类的试点,但试点两个月后便宣告“夭折”。原因是,当初与试点捆绑一起的厨余垃圾分类单独处理项目搞不下去了。既然相关项目搁浅,分类试点也便失去了意义,居民当然不会再按分类要求去收集和丢弃垃圾。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国内一些地方也属常见。笔者所在杭州某小区也在搞垃圾分类,而且仅简单分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种类别。但是,不管小区居民有没有按要求分类垃圾,环卫工人来了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所有垃圾往车里倒。笔者曾好奇地问:不是在搞垃圾分类吗,为什么还倒在一起?环卫工人不屑地回答:他们在瞎搞。环卫工人所说的“他们”,显然不是指小区居民。当小区居民看到这一情景,还会有热心去搞垃圾分类吗?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搞好垃圾分类不仅需要市民具有文明素质和养成良好习惯,更需要政府投入建设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来进行配套。换句话说,垃圾分类必须收尾兼顾,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如此来看,广州推出的暂行规定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2011年2月21日
文/魏英杰
2009年,广州番禺曾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垃圾发电厂选址之争。事件结果是相关项目被叫停,而番禺区主要官员就此意味深长地表示:“今后所有有关民生的重大项目,一开始就让大家都参与,相信番禺能做垃圾分类的榜样。”
这句话并非无的放矢。当地居民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厂,乃是出于对项目产生空气污染抱有恐惧,而垃圾焚烧产生污染的一大来源在于,垃圾未经分类处理会使焚烧产生被称作“世界第一毒”的二噁英。这也就是说,垃圾分类处理是垃圾焚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步骤。这一点,在当时选址之争中也得到了充分讨论,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
既然居民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那么总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吧。这或许就是当时广州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想法。不管怎么说,随后广州启动了垃圾分类的新试点工作。隔了一年多后,日前广州还出台了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准备自4月1日起向垃圾不分类的居民或单位开罚单。这一规定,再次将垃圾分类变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罚款能否有助于推动垃圾分类?这一规定如何落实执行?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讨论。抛开这些问题且先不论,暂行规定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或许更值得追问。实际上,这一规定的出台,恰可表明垃圾分类在当地陷入尴尬局面的现状。
据报道,去年1月广州将越秀区东湖街、荔湾区芳村花园、番禺海龙湾和华景新城等社区,作为全面推广垃圾分类的试点。然而,经过一年后,记者调查发现:四大试点社区在经历过几个月的热潮之后,无一列外都已经“打回原形”。例如在华景新城小区,虽然分类垃圾箱还在,但小区几十个分类垃圾箱早就不分类别,塞满了各类物品。居民对相关问题反应冷淡,不复一开始时的热情。
这很容易让人下一个判断:正因为相关试点工作陷入尴尬,而垃圾分类又势在必行,因而当地才会推出暂行规定,力图通过罚款等措施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当然,这也可能是广州推动垃圾分类的既定举措,但这仍然不免让人想到:为什么四大试点社区均以失败告终?既然试点以失败收场,罚款就一定能够产生效果吗?
试点不成功,肯定和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与热情有关,但这并非试点失败的唯一的因素。要做好垃圾分类,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一般而论,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当地在试点过程中有所侧重,但仍以此为主要分类。不同的类别,其后道处理流程是不一样的,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这就要求垃圾分类后必须采取相应手段来处理。
可问题是,当地在分类处理后道工序上并未做到位,这也是试点以失败告终的重要原因。例如,番禺区海龙湾是当地首个厨余垃圾分类的试点,但试点两个月后便宣告“夭折”。原因是,当初与试点捆绑一起的厨余垃圾分类单独处理项目搞不下去了。既然相关项目搁浅,分类试点也便失去了意义,居民当然不会再按分类要求去收集和丢弃垃圾。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国内一些地方也属常见。笔者所在杭州某小区也在搞垃圾分类,而且仅简单分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种类别。但是,不管小区居民有没有按要求分类垃圾,环卫工人来了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所有垃圾往车里倒。笔者曾好奇地问:不是在搞垃圾分类吗,为什么还倒在一起?环卫工人不屑地回答:他们在瞎搞。环卫工人所说的“他们”,显然不是指小区居民。当小区居民看到这一情景,还会有热心去搞垃圾分类吗?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搞好垃圾分类不仅需要市民具有文明素质和养成良好习惯,更需要政府投入建设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来进行配套。换句话说,垃圾分类必须收尾兼顾,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如此来看,广州推出的暂行规定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2011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