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胀正在考验决策层的智慧


  先看一组数字:2011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5.2%。为治理通货膨胀,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9.5%;连续三次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累计提高0.75个百分点;进入2011年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迭创新高,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757,再次创下汇改以来新高纪录。

  央行在首次出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不但有远见力,而且有超凡的胆略。说央行有远见力,是因为央行早在一年前就已预见到今日之通胀猛如虎。现在看来,幸亏央行出手早,下手快,否则通胀可能更加严重。说央行有胆略,是因为央行这一出手就意味着中国实行了一年多的经济刺激政策开始转向,这一决定非同小可,如果判断失误,必成历史罪人,现在看央行的判断也是正确的。因此,虽然目前通货膨胀率仍然较高,但我们要对中国央行有充分的信心,央行判断形势之准确,运用工具之纯熟,已非昔日之可比。

  央行先于利率、汇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因为央行判断通货膨胀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引起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吸收市场中过剩的流动性;央行之后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是为了部分抑制经济中的投资冲动,抑制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以及弥补居民实际存款负利率;而央行主动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为了阻止输入型通货膨胀。目前,由于贸易顺差,外汇占款持续存在;居民存款负利率状况短期内仍难以改变;中东局势紧张,国际大宗商品如原油价格上涨较快。本月24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盘中一度超过了100美元/桶。这是2008年10月以来美国原油价格首次达到100美元。23日,伦敦布伦特油价更是一举突破每桶110美元,收于每桶111.25美元。因此,未来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为治理通货膨胀,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三率”齐发必将继续进行。

  央行在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序上,并没有采纳大多数经济学家的优先加息建议,而优先使用了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因为央行担心误伤经济;当央行判断GDP增速保八没有问题之后,果断加息,这也是央行在规则与灵活性之间“相机抉择”的结果;央行目前让人民币由过去的被动升值转为主动升值,也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从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看,人民币升值比较有利。

  一是能够舒缓与美国在汇率问题上的争议。美国财政部一直施压人民币升值,甚至不惜联手印度、巴西等国共同施压,其目的是为了加快本国经济复苏。用盖特纳的话说,如果计入通胀因素,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幅度将达到约10%,甚至更高。虽然他表示还要继续施压,但毕竟未再考虑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

  二是有利于舒缓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第二轮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推高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最近爆发的中东危机又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推高。如果人民币不主动升值,这些商品价格上涨压力必传导到国内,加大国内经济运行成本,使国内通货膨胀火上加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主动升值是必要的。同时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将会使得贸易顺差减少,从而减少外汇占款,这样由于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减轻而进一步减弱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也有助于舒缓通货膨胀压力。因此,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完全是一种主动行为,并不是受外界压力而为。正如周小川行长所言:“我们多是依靠自己的判断来自主调整人民币估值”、“我们从未特别关注外部压力是否较大。”

  三是有利于舒缓对经济的伤害。如果人民币不主动选择升值,那么目前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尤其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就会输入到国内,从而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为了抵抗通胀,必然进一步提高利率,从而对国内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时,提高利率必然提高国内企业融资成本和居民消费成本,其结果将不但打压了国内投资需求,而且打压了消费需求,把中国经济又重新逼回到“出口”这驾马车上。

  也许有人会说,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中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但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早已形成,众多出口企业应该已做好了应对准备。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G20峰会时表示,面对人民币升值,虽然出口商们最初曾担心他们可能会破产,但他们一般都有空间调整业务并维持运营。周小川举例说,出口商可能声称若人民币升值3%,则他们将被迫关闭工厂,但实际上他们能够承受3%、甚至超过3%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中国过去过份依赖于外向型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功课尚嫌不足,让人民币主动升值,主动减低对出口的过份依赖,增加国内投资和消费的权重,符合中国政府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的要求。

  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胀成因比较复杂。流动性过剩引起的通胀容易解决,需求拉动型的通胀也好解决,输入性通胀也有办法解决,但由于供给不足而引起的通胀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比如,世界粮食紧缺引起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进而引起以粮食为原材料的产品价格上涨,这样的物价上涨靠仅有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难以解决的,它有赖于粮食价格上涨以及其它增加粮食供给的措施带来粮食供给增加后,粮食价格的自然回落或稳定。如果伴随物价上涨引起工人工资上涨,进而又推动物价上涨,这样的通胀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但不能一股脑儿多管齐下,而是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组合。所以说,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胀正在考验决策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