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收藏的依据是什么(设计收藏系列之二)



有人会问:设计收藏的对象应该有些什么界定的标准呢?我想,首先可以参考博物馆级别的收藏标准。前面提到过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标准是对设计发展有影响意义的作品,并且是设计史论上确认的重要设计师的作品。这个提法,也实在很靠谱。因为设计史是比较固定的,设计理论的形成和阐述并不太受商业的影响,因而,从设计史来确定对象,比较可靠。设计史的定位,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设计作品,也包括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当代作品。一些重要的当代设计师,他们的一些设计作品,在设计史上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因此也都进入收藏的范畴。比如德国的康斯坦丁.格里克( Konstantin Grcic)、意大利的乔凡诺尼(Stefano Giovannoni)、美国的约纳森.艾佛(Johathan Ive,苹果电脑总设计师)等。

什么样的日用品具有收藏的价值呢?我看首先是限量产品,如果是持续批量生产,是难以成为收藏对象的。其次是作品本身具有比较强烈的艺术倾向,这一点,可以从英国设计家阿拉德的作品中看得比较清楚。朗.阿拉德(Ron Arad)是现代设计中一个很有分量的设计师,他的作品都有一种克制的雕塑感,因此,不但是用具,同时也是艺术品。把握艺术和设计之间的这个“度”并不容易,很多人要炫,作品缺少了使用功能,难以普及,是一个过度艺术的倾向;也有人过于从理性着手,却失去了作品的个性特征,也难以成为经典,这个度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阿拉德的作品在这一点的把握上就比较精准,比如他设计的Tom-vac椅子,就好像流动的雕塑一样。他的作品已经引起国际收藏界的注意,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曾先后举办过他的《无规则》(No Discipline,2009)设计作品展,他的作品还在东京做过专题展出。连展览的场地也设计的相当独特——看上去像是由两片扭曲的不锈钢网格组合成的空间结构。“No Discipline”展出了他所有独特并具标志性的作品,很多是他在ONE-OFF工作室里创作出的作品。因为每一件展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因而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这样就造成作品的收藏价值。这里展出了他的1992年设计的“Narrow Pappardelle”——一把用整片金属弯曲加工后制成的躺椅。显示了阿拉德造型控制力和对材料掌握技巧之娴熟。阿拉德的作品优雅、流畅,他手工着色的作品“新奥尔良椅”,还有用弯曲的焊接钢铁和碳素纤维制作成的沙发椅“Big Easy”;由盒子演变成的椅子“四个乐章的盒子”(Box in Four Movement)都很独特,而他的新设计作品“奇偶球”(Even the Odd Balls)是用两把由数百个闪闪发光的小圆球组成的巨型椅子。每把椅子上有200个圆洞和球形,正负对称,均匀统一。一把椅子上的凸出的球形对应另外一把椅子上凹入的圆洞,互相呼应。这样的产品设计,有如雕塑作品,然而确实有坐椅的功能,出来之后就是收藏对象了。阿拉德一直非常追求形状、结构、技术和材料(Form、Structure、Technology and Materials)的统一以及各自的展示,他在设计中亦努力地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看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部的展览,大概就可以知道收藏走向了。他们的展览中,建筑设计占了一个很重要的比例,汽车设计占了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部分,密斯.凡.德洛、阿尔瓦.阿尔托,阿奇尔.卡斯利奥尼(Achille Castiglioni)等大师的设计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都是经由设计史来确定位置的作品。在探索新的方向上,现代艺术博物馆比较小心,他们举办过名为“当代设计上的材料突变”(Mutant materials in Contemporary Design)的展览,还有一个叫做“当代荷兰设计”(Contemporary Design fron the Netherlands)的展览,都有很强力的设计依据和实力的支撑,不是简单的鼓吹或炒作可以做得到的。细心地观看这两个展览的作品,可以清楚地体会到策划的道理和依据所在。当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功力很强,不是一般博物馆可以做到的。

比波拉.安东涅利(Paola Antonelli),安德鲁.布莱维特(Andrew Blauvelt), 法国设计师伯劳列克兄弟(Erwan & ronan Bouroullec),提姆.布朗(Tim Brown), 安东尼.顿涅(Anthony Dunne),丹.佛莫萨( Dan Formosa),日本的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赫拉.约格留斯(Hella Jongerius),马克.纽逊(Marc Newson), 德国当代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迪特.兰姆斯(Dieter Rams),凯琳.拉舍得( Karim Rashid) ,阿里斯.劳逊( Alece Rawsthorn), 戴维.斯托维尔(Davin Stowell),詹.富里( Jane Fulton Suri)等,都可算作依然活跃的当代设计大师,他们的不少作品都具有收藏的潜力。

中国现代设计是19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历史都不长,但是近年发展非常迅速,也慢慢呈现出整体的形像了。我最近看到一本叫做《设计中国.C43》的书,是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的,其中列出了20位平面设计师,8位服装设计师,9位产品设计师,5位建筑设计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开始为中国设计定位,并且关注到已经开始成熟的一批设计家的作品,对于设计的收藏来说,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了。

 

 

 

 

2011年2月28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