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云(二) 第一章 (11)刘少奇病了


 

          北京风云(二)

          刘少奇挨批 林彪外逃

                          王先金 编著

 

         第一章  毛、刘分歧的由来和发展 (11)

 

                     刘少奇病了

 

YIDS-1    1965年11月下旬的一天,王光美正在河北保定地区参加“四清”运动,突然接到刘少奇的卫士长李太和的电话:“少奇同志发高烧,周总理叫我们通知你,请你回来一下。”

    王光美一听,脑袋顿时“嗡”了一下。她在乡下,最担心、最牵挂的就是少奇的身体。他已是年近70的高龄老人,体质不好,工作紧张,又不知道自己照顾自己,她总感到可能要出事,现在连总理都惊动了,可见不是小毛病。

    王光美回到家里一看,果然刘少奇的病情比较严重,躺在床上,发烧还没有退。她一问,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王光美陪病中刘少奇游湖

E332    11月17日、18日,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余秋里等几个同志的工作汇报,讨论并审批1966年国民经济计划。18日夜里散会后,从人民大会堂出来受了凉,回到家里便发高烧,打针吃药也不退。开始刘少奇要求大家保密,只让保健医生治。他交待身边工作人员:“任何人不能向外说我病了。”可是有一天,周总理批来一个文件,安排刘少奇接见外宾。这下子瞒不住了,秘书只好将刘少奇生病的情况报告了总理。总理知道后,马上来到他们家。总理进屋一看,见刘少奇躺在地铺上,惊讶地问卫士:“这是怎么回事?”还问为什么不叫王光美回来。卫士们把情况说了,周总理忙上前问候刘少奇。周总理见刘少奇还没有退烧,身体十分虚弱,出来交待卫士们说:“请光美回来一趟,就说是我说的。”这样,李太和给王光美打了电话。

    王光美回来的第二天,周总理又亲自打来电话对王光美说:“少奇同志不恢复健康,你不能离开。”

    为使刘少奇尽快恢复健康,他被安排到玉泉山休息。

在玉泉山休息没有几天,毛泽东通知刘少奇到上海开会。刘少奇抱病去了,由王光美陪着。由于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外出一劳累,就又犯了。上海会议散会后,回到北京,就又去了玉泉山。在玉泉山休息了几天,刘少奇的身体开始恢复。

    1966年元旦后的一天,天下着雪,刘少奇要王光美把孩子们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召集了起来,他说:“看来,我的有生之年不多了,必须更抓紧时间多干些事。只要马克思再给我十年时间,我们是能够把中国建设得真正富强起来的。”他有些动情地讲了他关心、思考的一些想法。他讲到:如何整顿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如何改革教育制度,实行全日制教育;如何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缩小工人和农民、城市和乡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三大差别,等等。他一口气讲了很多,最后说:“到了那时候,我们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也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可以瞑目了。”

    只可惜马克思没有给他时间,毛泽东更不给他时间……

F332    那天,刘少奇还说:“如果我身体、精力不行了,我会马上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好多美国总统卸任后去当教授、学者,我们应该向人家学习。我退下来以后,可以去大学教书,把我的经验传给青年学生,我可以教林业、教历史。”他没有说将来去大学教政治或哲学。这有点出乎他的子女们的意外。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1966年6月底,有一天,刘少奇的大儿子刘允斌和大女儿刘爱琴从外地回家,刘少奇又把孩子们叫来谈了一次话。他先谈了反修、防修、半工半读、干部参加劳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他说:“今天我要对你们几个大孩子说一说,我老了,干不了多少年了。我死后,党和政府会给一些抚恤,但你们不能靠党和政府的照顾,要靠自己。你们的妈妈级别、工资不高,你们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有责任帮助妈妈,把弟弟妹妹带大带好。特别是允斌,你是老大,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孩子们听了父亲这样的话,都很吃惊。刘允斌大概受到了震动,当场拿出200元钱,后来存到了小妹潇潇的存折上。

 

刘少奇一家是在1951年底与1952年初搬进中南海西楼大院来住的,与毛泽东两家人相处还是很好的。刚到西楼时,刘少奇与王光美的老二刘源源,已经一岁多了。此后,他们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孩子,刘亭亭、刘潇潇相继在这里出生。

刘涛上大学时,和当时多数领袖的孩子一样,被动员选择理工科,进了清华大学的自动控制专业。但是刘涛对自控专业兴趣不大,她比较喜欢文学历史,加之身体不太好,一度学习成绩不甚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刘涛提出要转学别的专业,但刘少奇、王光美不同意,他们觉得不应稍遇挫折就退缩。

然而在一次和毛泽东相遇时,刘涛将自己的这些情况和想法,毫无顾忌地讲了出来。

一向比较关爱孩子的毛泽东,听了刘涛的诉说后,就给王光美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涛涛来找了我,谈起了学习情况,以及转学其他专业的想法,她说你们对此反对。我个人认为,让孩子学习她有兴趣的东西或许好些。刘少奇看了毛泽东的信,非常吃惊,他没想到毛泽东会这么认真地过问自己女儿读书的事。

后来,王光美为此又专门给毛泽东回了一封信,对刘涛涛转学的事做了解释,说明转学并不是绝对不可以,主要是从严格要求考虑,不能凭一时兴趣,要做认真负责的选择。毛泽东看信后,在见到王光美时说:您们的考虑是对的。

刘源源说:“那时我们几个孩子和毛泽东相处显得更轻松随意,而和严肃有余的父亲在一起时,则显得有些拘谨。”

他还说,每当毛泽东见到他们几个孩子在一起,毛泽东就打着手势逗他们:把手掌摆平了移动,说这是平平;一只手食指抵着另一只伸平的手掌,即暂停的手势,说这是亭亭;用姆指的食指握成一个圈,说这是圆圆----源源。每逢这种时候,他们都觉得毛泽东是多么的和蔼可亲呐!

 

    在1966年8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所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就把“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作为刘少奇的第一条罪状。他在这年10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还说过,常委分工,搞一、二线,是我建议的,再嘛,又过于信任别人;引起警觉,还是《二十三条》那个时候。

    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斯诺问他从什么时候起明显感觉到必须把刘少奇从政治上搞掉,毛泽东回答说是制定《二十三条》的那个时候。

    全国工作会议结束一年半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刘少奇也就被打倒了。

 

 

                     参阅资料

 

    1.《刘少奇在福禄居写检讨》《作家文摘》1998.10.21

        原载《人民大会堂见闻录》(上)金圣基/编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6出版                         (1998.10.26)

    2.《王光美回忆最后的离别》《滇池晨报》1998.10.31

        原载《广州商报》                                     (1998.10.31)

    3.《钱让能上书毛泽东保荐“责任田”》《作家文摘》1998.6.3

        原载《人物》1998年第5期 徐承伦/文                    (1998.11.11)

    4.《田家英之死》《作家文摘》1998.8.5 (选载之二)          (1998.11.11)

    5.《冒风险为刘少奇平反》《作家文摘》1998.6.10

        原载熊志勇著《再生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                    (1998.11.13)

    6.《农民进谏毛泽东毛泽东解散农村食堂始末》《作家文摘》1997.12.26

        原载《百年潮》1996年第6期 刘秉勋文                   (1998.11.16)

    7.《毛泽东与刘少奇显露分歧》《作家文摘》1998.11.18

        原载金冲及主编 黄 静副主编的《刘少奇传》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1998.11.21)

    8.《毛泽东卧薪尝胆》《作家文摘》1999.11.9

        原载肖冬连等著《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红旗出版社1999.9出版

                                                             (1999.12.01)

    9.《李立三在“文革”中为刘少奇作证》李思慎/文《文摘周报》2000.2.28

        原载《李立三百年诞辰纪念集》                         (2000.02.29)

    10.《〈清宫秘史〉与刘少奇冤案》孟黎野/文《文摘周报》2000.2.28

        原载《戏剧电影报》2000.2.18                          (2000.02.29)

    11.《“红色资本家”到底是谁说的?》方凌/文《文摘旬刊》2000.3.24

        原载《今晚报》2000.3.7                               (2000.03.31)

    12.《陆定一缘何被称为“阎王”》《作家文摘》2000.5.9

        原载《陆定一传》 陈清泉、宋广渭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出版

            顾保孜编著《中南海人物春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出版

                                                             (2000.05.27)

    13.《听王光美说刘少奇》杨咏梅/文《作家文摘》2001.7.10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1.6.21                          (2001.09.17)

    14.《七千人大会上的毛刘分歧》支中/文《作家文摘》2000.12.19

        原载《纵横》2000年第12期                             (2001.03.15)

    15.《毛泽东的乡情》 易孟林/文《云南日报》2001.3.3        (2001.05.28)

    16.《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前》马云飞/文《文摘旬刊》2001.4.613

        原载《百年潮》2001.3                                 (2001.06.05)

    17.《毛泽东的最后管家》陈贻林/文《作家文摘》2001.8.24

        原载《银潮》2001年第4期                              (2001.09.30)

    18.《王光美:最具传奇色彩的中国女性》《作家文摘》2001.10.23

        原载《新民周刊》2001年第39、40期                (2002.1.20于墨江)

    19.《彭真与毛泽东1963年后的关系》李海文 王燕玲/文《文摘旬刊》2001.11.16

        原载《中华儿女》2001.10                              (2002.06.27)

    20.《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贡献》张素华/文《作家文摘》2002.10.22

        原载《百年潮》2002年第10期                           (2002.10.25)

    21.《刘少奇被迫离开政治舞台前夕》徐彬/文《文摘旬刊》2002.11.1

        原载《各界》2002.10                                  (2002.11.07)

    22.《〈论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社论发表前后》《作家文摘》2003.3.14

        原载《读书文摘》2003年第2期 余焕椿/文                (2003.03.21)

    23.《文涧泉向毛泽东告“御状”》谢炳忠张铁流/文《作家文摘》2003.7.4

        原载《湘潮》2003年第3期                              (2003.07.09)

    24.《毛泽东为何改变退居二线想法》罗韬/文《文摘周报》2003.8.4

        原载《南风窗》2003年7月下                            (2003.08.05)

    25.《黑暗中,送少奇最后一程》苗小红 龚晓村/文《作家文摘》2003.12.19

        原载《今晚报》2003.10.31                             (2003.12.22)

    26.《毛泽东建国后的政治低谷》迪克.威尔逊/文《文摘旬刊》2004.1.2

        原载《各界》2003.10                                  (2004.01.11)

    27.《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19151976》贾思楠/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6 出版                        (2004.11.17)

    28.《王光美访谈录》黄峥/执笔《作家文摘》2006.2.24(选载之六)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 出版                        (2006.03.03)

    29.《包产到户三度悲情》马立诚/文《作家文摘》2006.4.25

        原载《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3出版

    30.《林彪为何对毛泽东“大拥、大顺”》《文摘周报》2006.6.2

        原载《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张素华/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006.06.04)

    31.《七千人大会:不断变换的主题》《作家文摘》2006.7.18

        原载张素华著《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6出版

                                                             (2006.07.23)

    32.《李雪峰裹挟在毛、刘分歧中》(上) 《作家文摘》2007.4.17

        原载《红墙记忆》当代出版社2007.1 王凡、东平/文       (2007.05.22)

    33.《中南海西楼的刘少奇一家》 王凡、东平/文《作家文摘》2007.5.22

        原载《红墙记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 出版            (2007.06.11)

    34.《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农村问题上的分歧》《作家文摘》2007.6.19

        原载《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

                                                             (2007.06.28)

35.《杨尚昆谈“四清”运动中的毛、刘冲突》《作家文摘》2007.11.9

原载《百年潮》2007年第10期 苏维民/文                 (2007.11.18)

36《1959年:与领袖一起读书》曾自/文《作家文摘》2008.6.10

原载《老照片》第五十八辑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4出版    (2008.06.29)

37.《叛徒与晚节》冯锡刚/文《作家文摘》2008.10.7

原载《随笔》2008年第5期                              (2008.10.15)

38.《十年风雨坎坷路》张家康/文《作家文摘》2008.11.14

原载《党史纵横》2008年第10期                         (2008.11.28)

39.《毛泽东的“西方山洞”之行》《文摘旬刊》2009.1.30

原载《张耀祠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张耀祠/著  (2009.02.11)

40.《新民主主义的命运和刘少奇的失败》《作家文摘》2009.2.20

原载《炎黄春秋》2009年第2期 姚力文 刘建平/文         (2009.03.03)

41.《回眸“七千人大会”》 雁寒/文《云南老年报》2009.3.11 (2009.03.12)

42.《1962年的形势》李洁非/文《作家文摘》2009.7.31

    原载《钟山》2009年第4期                              (2009.08.20)

43.《我记忆中的江青》阎长贵口述罗雪挥整理 《作家文摘》2009.9.1

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31期                     (2009.09.12)

44.《美国对中国三年饥荒的政治反应》本文由张翼据牛大勇教授和侯锐博士的论文整理《作家文摘》2009.12.1  原载《世界博览》2009年第22期(2009.12.28)

45.《在湖南夜宿猪场》罗海岩/文《作家文摘》2010.4.27

    原载《王光美私人相册》罗海岩编著 新华出版社2010.2出版(2010.05.02)

46.《刘少奇鞠躬请讲真话》习兰/文《文摘旬刊》2010.6.4

    原载《党史信息报》2010.5.26                          (201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