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国度里,我们鼓励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追求幸福,累积财富,但我们不能容忍为了逐利丢掉那些基本常识和价值观。生活中,少数人迷失在追逐物质的途中,演绎出人性丑陋的各种闹剧:为了争遗产,亲人可以反目;为了夺利益,夫妻形同陌路。更有甚者,骨肉相残。
在一个缺乏科学慎密思维的时代,为什么有的人生活清苦还幸福满满,而有的人享尽奢华却日日嗟叹?对此,《幸福书》一语道破:人需要信仰。人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的寄托,幸福对他而言也就只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已,多少物质与资产都无法将其填满!
转型时期的社会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着背离“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倾向,如教育的走向工具化、消费的走向物化和利益格局失衡导致的分化等现象背离了人这一根本目的,背离了人的精神需要指向,是导致现代人意义失落的重要因素。信仰重建,给人的现实生活以价值和意义的确认,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找到归依,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是时代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经提出,承栽着为“意义失落”提供价值匡正、为“价值重建”担当精神引领的历史使命。
电影《让子弹飞》里,与坐寇黄四郎势不两立的假县长张麻子,想尽办法动员群众跟他们一起去攻打黄四郎的大本营。给群众发钱无效,再给群众发枪。但即便领了枪的群众仍然都是沉默,都是观望。于是,张麻子只好借黄四郎替身的头做文章,当众斩杀假黄四郎,制造出一场虚幻的胜利鼓动群众,居然大获成功。群众真以为黄四郎已死,倾城而出攻打黄四郎大本营,张麻子始大功告成。但是,建立在欺骗暴民、利用暴民基础上的暴力成功,并没有带来社会公正,而蜕变成彻头彻尾的分赃,最终被新的时代列车无情地抛弃了。张麻子的变革,归根结底是宏大叙事的变革,而不是从人心中内生的变革。中国显然仍旧需要变革,只不过,它更多属于渐进的,点滴的,从普通人日常生活出发的,从人心中内生的社会变革。孙立平教授近年来再三再四地呼吁重建社会,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建社会,而是从价值层面重建社会,属于一场经典的价值革命。人性的复苏、人的权利的复苏是它最重要的主题。
经历了政治丛林和商业丛林对人性的双重摧残,在一定程度上,人性早已经成了我们社会最大的紧缺品。现代文明的和煦阳光跟民众体验的人间冷暖形成鲜明对照。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换,不同利益团体逐步自行其是,而国家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则相应地日益减弱。其结果,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表层结构瓦解了,深层结构却显露出来。作为一个大国而崛起,重展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曾有的雄风,已成为新世纪中国人共有的一个愿景和期盼。然而大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裕和军事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也应该体现为精神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就会陷入无秩序无方向的混乱局面,当然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崛起。
这个社会里面有着太多的无法用现有理论来解释的现象存在,不能期望社会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会具备谨慎严格的思维和科学的头脑,事实上,群体思维很多时候都是受偶然性驱使,并且兼具盲目与冲动,用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稍聚激进色彩的话来说:缺乏理性的群体往往是一群乌合之众。最质朴的想法,回归人性的本真。希望当物质的喧嚣日渐褪去之时,我们能够通过更多措施来唤回更多人早已失落的价值观,回归人性的纯善。若能如此,乃家国之幸。让中国不单在经济上崛起、物质上崛起,更在价值上崛起,即人文的崛起,即爱和善、宽容与仁慈的崛起。
《理论导刊》:论信仰在无限超越中失落
让中国不单在经济、物质上崛起,更在价值上崛起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