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十二五”规划是这样“炼”成的


  “这几年,我的烟瘾越来越大了。”2月25日上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丽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张耀龙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作为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总起草人,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张耀龙一个最直接的生活习惯变化就是烟瘾大了。“一般一天得两三包,没办法,心理压力实在是大。”张耀龙说。

  未来五年,一个地方“干什么”,“怎么干”,都得在五年规划纲要中予以明确,“这就容不得有半点马虎,一个数据计算几百遍甚至上千遍,一个字推敲、研究上百遍,这是经常的事。”张耀龙笑称,自己担任丽江“十一五”、“十二五”两个规划纲要的总起草人,光是心理上的压力就缩短了几年的寿命,“当然,每一个数据、每一项目标确定后,心里的激动和兴奋也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又补回了那几年寿命”,说到这里,张耀龙忍不住呵呵笑了。

  今年丽江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除政府工作报告外,《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备受关注,因为它关系到未来五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将要走的路子。70页的规划纲要,不是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是丽江上自市委、市政府,下至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发展目标为何如此设定?每一个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市民的期待如何融入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出台的台前幕后,格外引人关注。

  A“十二五”规划 更重“规划”

  早在2009年5月,结合“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丽江市委超前谋划,安排部署了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思路研究工作。2010年3月,市政府正式成立由和良辉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炳寿及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副行长洪兴任副组长,56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规划纲要编写小组,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聘请市内外专家、学者,成立了“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市政府融资筹措安排市、县两级规划专项经费800万元,安排1400万元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有力保障了规划编制和项目前期工作。

  据张耀龙介绍,十二五规划经历了前期研究、基本思路形成和《纲要》起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反反复复调研、汇集、整理的基础上完成。”光是前期研究即选课阶段,便一共有九个课题、十二个重点专项规划、二十二个部门规划。“领导也很重视,良辉市长就亲自选了三个课题。”

  与十一五先有纲要,然后各部门再去编写纲要的做法不同的是,十二五,政府花大气力,要求各部门自己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光规划经费,就先拨了300多万,主要用于课题专项规划。“十二五规划的编写过程基本上做到了领导到,规划到,经费到,相比十一五,这次的前期研究做得更细致、更系统,资料更完备。”

  “丽江经济要加快发展,那是肯定的,但是你不能不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国家的发展导向去埋头发展,如果你的发展与国家的方针是错位的,那一刀砍下来,别人可能是砍在尾巴上,不伤元气,而你很有可能就被砍在脖子上。” 因此,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做到了内外及时沟通与衔接沟通。外,掌握国家政策和信息导向;内,把丽江各部门、各区县的资料收集起来,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互动。“编写过程中我们借助了云南省经济研究院的力量,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我与段钢院长可以说是每天几个甚至几十个电话进行沟通。”

  B民主决策尤为突出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民主决策。”这是张耀龙对规划编制过程的一大感受。

  据其介绍,编制过程中,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也非常突出,发挥了很大作用,“对于每一个规划,人大、政协都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出谋划策,提意见、出主意、想办法,我们的工作进度慢一点,也会来催。”

  “‘十二五’规划纲要说到底是一个为了老百姓的规划,百姓期待什么、有什么金点子,这些对我们的编制工作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因此,从前期研究阶段开始,丽江市发改委便通过媒体,开展“十二五”规划有奖征文活动及建议征集活动,市政协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规划建议征集活动。最终,市民们好的建议意见,被一条条收纳进了“十二五”规划纲要。

  C规划目标紧扣“特”与“优”

  “从十一五开始,丽江开始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紧紧抓住一点,那就是自己的特色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抓住‘特’‘优’不放手。”这是张耀龙对规划目标设定时的最深感受。

  张耀龙告诉记者,从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起,丽江便将水能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生态产业等优势特色资源的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和全面开放”六大战略。据其回忆,丽江十一五规划编制出台后一年,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来到丽江(时任丽江市市长),结合丽江实际,明确了丽江三大基地即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建设,“这又为丽江六大战略如何实施、具体操作指明了方向,找到了突破点。”

  张耀龙告诉记者,当时丽江的支柱产业非常单一,叫得响的只有旅游,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财政收入起不来,十一五以前,一年的地方财政也就一两个亿,旅游发展了,财政却不富。“丽江光靠旅游看来不行,此时培养支柱产业非常关键。”恰在此时,三大基地的建设目标的提出,既符合中央、省里的政策和精神,同时也结合了丽江实际,对六大战略进行细化,密切与丽江三次产业的调整与协调结合在一起,解决了丽江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

  “三大基地提出后,我们各产业、各部门、各区县明确了发展的方向。比如,我们的农业要怎么走?有了三大基地的前提,就知道了要走生态的路子,从生态的角度来布局农业的发展。”张耀龙说,此前薄弱的工业,也在此时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水能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发展的步伐就迈得快了,“十一五”期间丽江工业的发展就有目共睹:金沙江一库八级全面铺开, 6大电站的建设同时也带动了建材、煤、水泥等其他相关工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在此期间,丽江还引进了云铝、中铝等大型工业企业,“这些大型工业企业进来了,丽江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具备专业型的工业人才,对丽江工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对今后丽江的工业如何布局、如何抓,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水能富市涵盖了工业,而接下来的“十二五”规划,丽江则将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这一目标来完成,更上升了一个层面。

  D从桥头堡“门户”到“窗口”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规划目标除三大基地建设外,增添了两个,即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的建设。

  “如果说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建设的提出是基于对丽江区位的考虑,那提出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则在于丽江抓住了又一个机遇。”据张耀龙介绍,去年5月开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成调研组,对云南“桥头堡”建设进行调研。丽江市委、市政府对此次调研高度重视,王君正向调研组汇报了丽江的初步思路。“在这之前,各级、各部门也对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丽江确立怎样的地位、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反反复复的研究。之前提的是将丽江定位为云南建桥头堡的重要门户,后来省里对这一提法不是很认同,就又将‘门户’改为了‘窗口’。”

  这一提法,得到了国家调研组的认同,并且对丽江抢抓云南“桥头堡”建设机遇给予了很多宝贵性意见。“调研汇报会上,我们编写组的同志都是竖着耳朵听,一个字都不敢漏。”结合各方意见建议,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重要窗口,跃入了丽江的“十二五”规划纲要。

  E定为13%以上是为了跳起来摘桃

  13%以上这是丽江“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设定的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这个数据的设定,也是经过了反反复复的研究和计算。”张耀龙又一次提到了“反反复复”。

  张耀龙告诉记者,一开始提出的“十二五”丽江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是13-15%,但感觉要实现丽江的跨越式发展,这样的指标低了,于是又提出定为15-18%,“就如同摘桃子,你现在很有可能够不着,但是只要跳一跳,很有可能就摘到了。丽江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但是,你只要加快发展的步伐,很有可能就成为排头兵。”尽管丽江跨越式发展的基调不变,但丽江“十二五”规划纲要最后将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为13%以上。“这是一个有弹性的空间,既积极,又有可能,非常适当。”

  13:47:40这是丽江“十二五”产业结构比例的预期,这就意味着,丽江的产业占比成了“二三一”,即第二产业的发展比例最大。而在“十一五”,丽江的产业布局模式是“三二一”,第三产业是丽江的主导产业。“从全球范围来看,‘三二一’的模式才是当今世界较为完美的产业布局模式,丽江原来已经有这个完美的结构,为何还要进行调整?”张耀龙对此进行解释,“这主要结合丽江实际,丽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而世界上采取‘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的国家,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工业化水平都已经达到非常高的高度,而丽江的工业经济还处在非常薄弱的阶段,急需通过工业的发展支撑起地方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