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女性回归家庭”听起来很美


“鼓励女性回归家庭”听起来很美
 
“女性回归家庭并不是时代的倒退,而是更利于国家民族长久发展的智慧选择。”昨日,全国政协委员、女性研究专家张晓梅提交提案,建议鼓励部分女性回归家庭,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剩女”、电视相亲、生孩子、离婚率等女性关注的话题。(8日广州日报)
主张女性回归家庭,甚至由政府补贴,鼓励女性回家相夫教子,于国家,可培养优秀的后续发展人才,于自家,可建设“和谐家庭”,这的确是两全其美的好事,然而,至少在今后一个不会太短的时期内,这或许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景。
一段时期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各方关注,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庞大的群体?如今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难道他们的母亲不希望陪伴在子女身边,给其提供良好的抚养、教育?显然不是,因为目前最广大的普通民众收入水平还普遍偏低,而子女教育、就业、住房、物价等方面的压力却不小,为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她们不能不工作挣钱。不久前,重庆一位年轻妈妈千里单骑回乡探望儿子,就极其真切、生动地诠释了这种无奈。
当然,张委员意在主张让那些有条件的中产阶层女性回归家庭,可那些就职于工作环境、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明显占有优势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女性,即使夫妻双方都在较好的部门就职,无论从家庭经济成本,还是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同样不可能乐意回归家庭,不然就会失去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比较优势。更何况,她们的工作和地位决定了其在教育子女方面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她们只需从收入中拿出一小部分就足以替孩子请保姆、找家教或者提供优质的抚养和教育,回归家庭只会令她们得不偿失。
而且,在社会贫富悬殊日益扩大,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面前,国家出钱鼓励中产女性回归家庭,当全职太太,不但明显存在媚富之嫌,会进一步放大社会不公,而且会让广大普通的平民妇女及其家庭产生失衡心理,加快阶层板结,加深群体隔阂,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国民收入总体不高、贫富差距悬殊、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等诸多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奢谈女性回归家庭,姑且撇开“女权”不论,也只能是听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