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大量启动意味着什么?


  新闻背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国启动。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了,今年政府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之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人士也透露,今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指标已分解到各省份,中央财政资金也将在全国两会前后陆续下拨。这标志着,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启动。日前,就读者关心的问题,李连源走进《西安晚报》新闻会客厅,与记者、主持人张军共同讨论。

  保障房和商品房双轨并行

  主持人:就温总理披露的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而言,事实上蕴含了多条重要信息,是否意味着中国楼市真正迈入了双轨时代,商品房长期主导市场的时代即将终结,保障房与商品房真正要平分天下或占据主要一席?

  李连源:我国从1998年住宅市场化以来,意图将房地产业打造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使房地产在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偏低、且存在很大差异,商品房已不能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且住宅产品发展的不均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使商品房价一涨再涨,超出了普通收入阶层的承受范筹,保障性住房的要求呼声日益突出。

  就温总理披露的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而言,至少释放了政府将廉租房、公租房等建设作住宅市场的重点。这样以来,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限价商品房与商品房互相连接形成梯度态势,使不同阶层人群按需所取(购)居有其所,房地产市场也由此进入双轨制时代,从而打破商品房一统天下的局面。

  配建5%的廉租房不为过

  主持人:2011年西安市提出建设保障房8.6万套,并要求市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严格执行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按照不低于住宅面积5%、15%、30%的比例配建廉租住房。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连源:对于今后商品房中都要有廉租房、经适房的配比比例。从市场的角度讲,不为过。首先,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本身就是含有政策性的,那么,被改造的和被拆迁的居民都应该享受到政策的阳光。其次,项目本身都应该属于经适房的范畴,从这个角度上讲,100%安置这一部分人,是理所应当。在此之外,还应当安置其他30%符合保障政策的居民。先安置原有居民,再保障30%符合保障资格的其他市民家庭,然后再去开发商品房,这才是应有的顺序。从这个角度来讲,提倡三种房的配置比例,有清本正源的功能。同时,这样也是对居住区域人口分层的主动调节。

  因为某一区域全部建廉租房,实际上可能会形成一个贫民区。徐小平律师在新浪的一次年会上曾经说过一句话,跟着富人走,越走越富,跟着穷人走,越走越穷。有些人也曾公开地说,曲江就是给富人建的,难道道北就是贫民区吗?政府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高端住宅里配比一定的保障性住房,一方面让富人了解穷人的生活,让他们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也要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这对提高低收入人群人口的素质也是一种考量。西安人口素质最高的是高新区,那些小区里不文明现象就是少,这也是提高全民人口素质的一个具体举措。

  对开发商也有利润空间

  主持人:政府在积极推进廉租房、公租房的同时,也在加快发展限价商品房。有关部门表示,将出台限价商品房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全面落实1.59万套限价房建设。您认为商品房只是政府的吗?是否需要开发商来配合呢?

  李连源:限价商品房是经适房和商品房之间连接的一个纽带,它的性质严格地说属于商品房,限价是针对不同群体收入有限,接受不了商品房,但是又有一定的购买能力,那么就给他限价的。这部分人属于夹心层的上层。限价商品房是给产权意识比较明确,而且收入稳定,有一定资金的人准备的。但是限价商品房目前在西安只是一个概念。

  在限价商品房上,开发商应该多动动脑筋,不应该伤到房价上,不应该把钱拴到裤带上,也应该顺应一下国家政策,而这样的顺应对开发商也是有好处的。限价商品房不是不赚钱,而是赚的比例少了,但是资金回来以后又减少了对银行贷款利率的支付。

  保障房对市场结构带来积极影响

  主持人:众所周知,除了保障房之外,本地政府还鼓励企事业单位自建住房,满足单位职工住房需求。业界普遍认为,这些房屋也不会对商品房市场过多冲击,但对缓解一部分人的住房压力能起到积极作用,“保障房”和“单位自建房” 会对市场结构带来积极影响?

  李连源:现在政策允许,企事业单位可以建高层、小高层,这样就提高了容积率,可以先满足自己职工的住房需求,剩余部分也可以作为保障性住房推向社会,这样可以缓解多方面住房压力。政策允许单位可以自建保障性住房有五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缓解了市民对保证性住房的需求;二是缩短了市民购房等待的时间;三是在区域的分布上增加了可选择性;四是缓解了购房人群的资金压力,本来打算购买限价商品房的,现在也可以购买这类住房了;五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使老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