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敢投·善投·慎投


  如果把沪苏杭这片区域比喻成一块铁板,一个榔头敲下去,凹下去的地方就是嘉兴。初到嘉兴,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两个意思:一是嘉兴为长三角的地理中心;二是嘉兴同周边地区比落后了,凹陷下去了。

  如今的嘉兴,地理中心自然没变,但落后已属过去,一度“凹陷”的嘉兴反而成了吸引大资金、大项目的“洼地”。在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嘉兴投入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基本突破了有效投入不足之困。

  敢投

  上月底,嘉兴市“两会”刚结束。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平均每年投入1000多亿元。

  据嘉兴市发改委副主任姚中华介绍,这个投资体量在全省排第三,第一是杭州,其次是宁波。

  “离家百里,面有愁容。”嘉兴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富足的生活曾经让很多嘉兴人满足现状,小富即安。

  周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唤醒了嘉兴人。姚中华说,“十五”中后期,大约是2003年之后,嘉兴人开始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大家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识:项目是经济的牛鼻子,抓经济就是要抓投入、抓项目。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 从2005年开始,嘉兴人咬紧牙关抓投入,抓大投入,年年搞项目推进。在嘉兴创业已有10多年的嘉兴台州商会会长鲍康荣,主要从事投资担保这一行业。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嘉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投入意识都很强烈。”

  “要实现转型发展,核心在大投入,关键靠大项目。”姚中华说。据介绍,自去年以来,嘉兴深入实施“四个双百”、服务业“百项百亿”和工业重点项目“五个一批”等工程,围绕招引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去年嘉兴投入高达1518亿元。

  去年,台州的相关数据是950亿元。

  善投

  嘉兴人不但敢投,而且善投,更确切地说是善于找人投。

  万勇,是嘉兴市政协副秘书长,也是嘉兴市总商会副会长。按照他的说法,嘉兴人的善投,主要体现在先人一步,吸引国资上。

  从“十五”第一年开始,嘉兴人在做好吸引外资、民资的同时,就以其独到的眼光瞄准了央企。仅这一年,他们就跑了50多家央企,而那年央企的数量才180多家。

  当时,全国各地很少像嘉兴这样大张旗鼓地去吸引国资。鲍康荣说:“嘉兴人确实独具慧眼,因为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造后,筋骨不断强壮,国有资本的质量要比很多外资和民资好很多。”

  金融危机是一块试金石,检验出了资本的质量。经济结构以外资和民资为主的地方遭遇重创,国有资本权重不断加大的嘉兴,受到的冲击相对就要小很多。姚中华说,“落户嘉兴的大型国企,在抵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以上海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划一个圆,半个圆是东海,另外半个圆内有3个长三角城市,嘉兴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嘉兴的区位优势。

  但吸引央企的不仅仅是嘉兴的区位优势。姚中华认为,嘉兴市成功探索出的 “推平台兴产业”、“引智造血”、“军民结合”、“兼并重组”、“存量带增量”等5种模式对央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此外,嘉兴与大院大所合作搭建的如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科技转化研究所等科技、人才等高端平台,也为央企落户嘉兴提供了有力的要素支撑。

  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建或准备落户嘉兴的央企项目总投资接近1000亿元。

  慎投

  在嘉兴主城区东南方向,有块被当地人称为“上风上水”之地。对这块地,嘉兴人一直没有轻易开发、不敢草率投入。万勇介绍说,这几年不是没有好项目。但几届党委政府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定要把最好的地留给最好的项目。

  最好的项目终于找到。这是高铁带来的机会,沪杭高铁嘉兴交通枢纽中心将在这里兴建。嘉兴人大胆地作了规划,用10至15年时间,建一个40平方公里的国际化商务中心,打造成嘉兴乃至全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面向世界的窗口和长三角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

  去年7月,省政府批准了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嘉兴国际商务区名列其中。

  “嘉兴国际商务区将重点培育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光电子、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科技研发、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姚中华说,以此推动嘉兴经济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从粗放增长向生态集约发展转型。

  敢投是聪明,善投是精明,慎投是高明。敢投,善投,又慎投;聪明,精明,又高明,这就是新时代的嘉兴人。——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