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农:不能为了讨好多数人而损害自由准则
2011年3月4日,由天则所发起的“城市管理与公平正义”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以下为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赵农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赵农:城市管理,从决策角度上来讲,应该属于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理论上讲应该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点或特征:第一,公共决策应该反映公民或市民的意见,即公众的偏好能够得到真实的显示。第二,要进行公共的监督。第三,这种选择要遵循最基本的准则,即不能以破坏基本的准则作为条件。比如说美国出台了全民社保的政策,似乎是有利于广大民众的政策。但是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它为违宪。这就说明,不能以讨好绝大多数人——哪怕所有人,来损害或限制自由的基本准则。因为,满足眼前的利益而损害长期或根本的利益,这是不值得的。
相比之下,我们的公共政策很容易违背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比如说,限制购车那是某某领导人一句话而出台的政策。此外,民粹的要求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很大的作用。民粹和民主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民粹就是无原则地满足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短期的利益,而不惜以破坏自由、公正、限制别人的权利为代价。因此,在民粹的主张下,很容易被利益集团所利用。领导人的一句话和民粹的要求结合起来,所谓的公共政策就出台了。而真正得利的却是以拥有行政权力为主的利益集团,从而导致了我国公权力的无限制扩张。
其实,在以上机制下所形成的公共政策,其有效性也是大打折扣的。表面上看第二辆车大家摇号是一种公正。但能不能达到治堵的目标呢?我看不能。人们可以到北京附近(例如河北省)买车,反正家庭的第二辆车平时也闲着,其主要用于郊游等。如此,北京的轿车销售量就会大大减少,购车费和保险费也会流到外地,二手车交易市场随之萎缩,一些4S店要关闭,而北京的道路将照样拥堵。难道政策的制定者就一点不清楚?非也!只是大佬的指示不是随便开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