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乐平市,看到不少古戏台。上次发的照片是一个新建的仿旧古戏台,今天发两个真正的古戏台。第一个是坑口村古戏台,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后来遭遇火灾,村民们抢救下了大部分部件,后来又易地重建,最近二十年左右还重修过。上次文章提到用真金子装修的,就是这个戏台。戏台上看上去星星点点的,不是照片拍坏了,而是装饰的反光物,大约是小片镜子。广场的前面是一个水池,村里正在修建,想把这里变成一个“古戏台博物馆”,可能有点难度。
旁边是祠堂。这座戏台属于这个村子里的黄姓,“黄氏祠堂”与戏台连在一起。
坑口古戏台正面。
坑口古戏台侧面。
坑口古戏台重修时的匾,落款是“本族全民”,题词的也是村里的农民,字写得不错。
戏台侧面的简介,村里人为此非常骄傲。
戏台中央顶部的藻井,并不是每个戏台都有。它象征着“天”。
戏台上的又一匾额。下雨天,光线不好,手机拍照有点抖。
戏台前柱上的狮子,造型很特别。已经不凶了。
戏台上的对联之一。
戏台上的对联之一。
戏台的各个部位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包括文字和图案。
戏台颜色以黑、金、褐红为主,局部的木雕上,都是传统的经典故事。
坑口古戏台旁边的传统民居,但在这个村子里,这样的传统民居已经不多了。
另一个古戏台是浒崦村古戏台。村里人说,以前这里叫做“水淹村”,后来,村里的老人改名后,再未受水灾。
我们到的时候,这个戏台正在演出,村民们几百年来就这样站着看戏,下雨也一样。
当地赣剧团的演出,他们每年演400场左右,这在当今文艺团体中非常少见。
演出费用由村里支付,村民看戏不用花钱。既然村里付钱,村里老人就可以点戏。
浒崦戏台与前面的坑口戏台不同。坑口戏台只有朝着广场的一个方向,所以叫做“万家台”。
浒崦戏台既有面朝广场的戏台,背后也是一个戏台,面朝一个院子,所有叫做“双面台”,也有叫“晴雨台”。
后台准备的演员和道具。
院子回廊里候场的演员。前一次介绍的新建仿旧古戏台,就是一个双面台。
这是江西乐平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双面台,已成为国宝级文物。
这一天下雨,我们坐在院子里,看了一处赣剧折子戏,“佘太君辞朝”,说的的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还有包公。人说赣剧唱腔高亢,其实,民间戏曲的唱腔大多都高亢,原因一是过去没有扩音器,二是民间戏曲的演出环境都是开放的,环境比较嘈杂,演唱的声音不高,后面就听不到。但是,现在也用扩音器了,就显得声音有点大。我觉得,演员可以用扩音器,伴奏没必要用。这些演员主要靠民间养活,政府也有补贴,但他们演出一场的收入只有15元!还不如北京的钟点工。但就是这样的人,延续和传承着中国的传统,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老百姓喜爱这一传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