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积石山


 

 

 

几年前,有个朋友在去了一趟回族聚居的宁夏之后,回来说,那真是一道风景线,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头戴白色号帽,穿白衣服,外套兰坎肩的人们。闭上眼睛,我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民族呈现给世界的一种状态,是一个民族的美。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向往,哪一天,自己也去一趟宁夏,去一趟回族聚居的地方。

无独有偶的是,在网上,我认识了《民族日报》的编辑李萍女士,虽然她所处的地里环境并不是宁夏,可是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周围,却处处都是头戴白色号帽的回族人,当然也有保安、东乡、撒拉等等民族的人们。处在那样的环境里,我真的无法想象,那该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而这个奇妙的世界就是甘肃临夏的积石山县城。

身为报纸编辑的李萍女士,闲暇之余,用她独特的眼光和热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积石山的过去和现在。在她的文章里,让我对积石山有了深刻的印象。积石山曾为明代河州24关的第一关,素有“积石神工”、“导河积石”、“积石奔流”、“积石锁阴”之称。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这“积石”便是现今在积石山县境内的积石关。另外积石山还是大禹治水的源头。先不说李萍女士笔下的积石山风貌,只是这几句简单的介绍,就勾起了我对积石山的无限向往。

在这本《积石漫笔》之前,我曾零星地读过李萍女士的一些散文,印象最深的是她对积石山、对故园的热爱。在她的笔下,积石山县城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成了她抒发胸臆的对象。一个大禹广场,在她的漫步中,会往昔对比,联想到现今的改革开放,给积石山县城带来的巨大变化。“花儿”《高高的积石山》,或许能代表作者对故园的热爱之情,“高高的积石山哟,山顶上映彩霞呀。山腰里溪水哗啦啦地笑呀,山下一片好风光呀,我可爱的家乡呀,美丽的积石山呀!”诗人艾青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地深沉。想必李萍女士也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对故园的满腔热爱,就不会有这样的文字。   

李萍女士的文章中,有很多对当地政府,当地人民的讴歌。我想,这样的讴歌是寄托在美好的生活之上的,如果没有安居乐业,如果没有民族团结,这一切就不会跃然纸上,也不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说实话,我喜欢李萍女士笔下的积石山风景,无论是千年的鲁班石,还是临津古渡,在带给我美的享受的同时,还会唤起我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这样的结果便是促使我今生一定要找机会去一次积石山,看一看吹麻滩,看一看大河家,领略一下甘肃临夏的自然风光。

李萍女士的这部散文集,的确像高平老师说得那样:内容惊人的丰富。我想这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除了那些秀美山川,李萍女士关注更多的是那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71岁的回族老人公路义务监督员张义文,湫池小学的东乡族花甲老教师,在外动工的临夏务工人员。正是这一群群朴素的人民,让我们体会到了李萍女士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热爱的核心。这样的热爱对一个作家是重要的,也是很难得的。我很赞同她后记的题目:至爱无语。这足以说明,她笔下的积石山会是一个怎样的面貌?

关于写作的技巧和语言,我和李萍女士私下里曾交换过很多的意见,这里不想多说。这部《积石漫笔》,想必只是李萍女士前进道路上的一个脚印,我们有理由相信,甘肃临夏的积石山,一定会在李萍女士的笔下,一步步走向世界,走进更多关心、喜爱这片土地的人们的视野。1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