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以奇瑞、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自主车企,纷纷开始进行二次大刀阔斧的转型,“多生孩子多打架”的奇瑞开始实施瘦身计划,精简产品线;收购沃尔沃之后的吉利,开始复制沃尔沃的安全基因,试图以碰撞实验打开“品质吉利”的转型之路。
奇瑞瘦身 二次转型改走“精品路线”
2011年,按照奇瑞的中期发展战略,应该是“成长2011”,不过,基于此前做得还不够成功,奇瑞正在进行“二次转型”。总的思路是让奇瑞的产品品质做得更好,赢利能力更强,打开中高端品牌的销路。
奇瑞的产品是出了名的多。一个初步的统计是25款以上,仅QQ系列,就有QQ3、QQ6、QQ me等多款车型,再加上M1、G5、风云、旗云、瑞虎以及东方之子,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盘根错节的产品格局。在未能形成几个有竞争力的车型前,研发的车型越多,投入就越大,成本就越高。
配合今年的战略转型,2010年,奇瑞已对庞大的产品线“开刀”。2010年,奇瑞宣布了一项“二次整合”旗云品牌计划,将QQ6和A5更名为旗云1和旗云3。与此同时,QQ、风云系列产品也在进行类似整合。
根据发展思路,奇瑞未来产品将精简为旗云、风云、QQ、瑞虎等几大系列,以此变更市场上奇瑞产品庞杂的症结。而最终的目标,是提升经营品质与产品议价能力,获取更多利润。而非一味依靠产品数量获取销量规模,丧失企业盈利能力。
奇瑞意识到,只有通过走精品路线,才能最终实现战略转型,使奇瑞突破中高端的瓶颈。2011年,奇瑞汽车将有5款新车上市,均是奇瑞“精品模式”的转型力作。
吉利移植沃尔沃安全基因 二次转型大打“碰撞牌”
刚进入中国市场,VOLVO以“安全”的名义叩开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扉。无独有偶,这一营销方式,正被其“新东家”所复制。3月8日,杭州临江的吉利技术中心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一辆车以每小时近60公里的速度,撞向了其前方的障碍物——车头被损,但车门依然能轻松打开。
被撞的车是帝豪EC7,在2010年第四批C-NACP碰撞实验,刚刚获得了46.8分的好成绩,这个分数不仅是自主品牌中最高的,也高于很多合资品牌的汽车。吉利高调宣传,就是想证明自己已经具有合资产品一样的“品质”。
去年年底,吉利提出“两个转变, 两个调整”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吉利把国际化战略扩大为全球战略,并由此前的“技术吉利”提升为“品质吉利”,在进行了产品线的管理调整后,下一步将更关注品牌线的管理。
二次转型,吉利提出的是从“技术领先”转向“品质领先”,与技术领先最大的区别,品质领先将落实到具体的车型上,并且是整辆车综合的提升,以高品质的车型,进而提升品牌。而反映品质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安全。
早在2007年,吉利就在开发理念上有了共识,提出安全第一的概念。在去年底的经营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将把安全技术打造成吉利汽车的鲜明特征。
三年来,吉利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0%左右投入研发。仅新的研究院,三期总共要投入3亿元人民币左右。虽然,目前这个碰撞实验室谈不上高标准,但已经具备了“应试能力”,能够按照“国标”进行碰撞试验。
比亚迪新提“双电化战略” 整合电子优势
如今,比亚迪提出了 “双电化战略”,将全面整合自身在IT和电子部件领域的优势,从配置的电子化和动力的电动化两个方面全面超越竞争对手。
自从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后,比亚迪就开始实施极具自身特色的“垂直整合”发展战略,一举造就了F3、F0、F6等冠军车型,进而又收购了日本著名的汽车模具厂——荻原馆林模具厂,进一步强化“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随后,比亚迪和戴姆勒?奔驰又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加强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合作。从这一系列动作不难看出,比亚迪已经开始向以技术、品质为双向导的“精细化”制造推进,全面提升产品的品质,打造更好、更高、更强的品牌形象。
作者:搜狐汽车评论员 郑雪芹
授权状态:本文作者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此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