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几个大问题


编后语 


      本期杂志出版,适逢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代表和委员们带着他们关心的话题,以不同的方式在各种场合进行表达,不少明星代表委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被包围”经常成为一道风景。
     代表委员会热议哪些问题?我们开辟“两会话题”专栏,选取几个问题约请专家撰文讨论,在其他栏目选取稿件时进行补充和呼应,重点是突出关注民生。
     收入分配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经济发展很快,体量变大,举世瞩目,而随之“国富民穷”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时,不管是否认同这个说法,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贫富差距在拉大,收入分配不公被一些代表和委员斥为“最大的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尹艳林提到,劳动者报酬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劳动者人均报酬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企业与劳动者分配关系不协调、劳动收入负担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等,是目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分配中值得重视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居民增加消费,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影响经济良性循环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梅新育分析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是劳动生产率差距和劳动条件不同,并受到开放经济、行业垄断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之变本加厉,并提出改善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应从一次分配做文章,过度依靠二次分配很难起到效果。在应对、调整行业收入失衡问题时,需要针对其不同成因而相应采取不同措施。
      住房问题。这是一个民生大问题。房价增长过快,已经让百姓无法忍受。“住有所居”的理想被高房价、高物价打得无处找寻。这一问题已经不简单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问题复杂,难度很大。解决之道,各有说法,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开出的方子就有差异。目前,政府提出的方案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唐钧在认同这一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可能起到“釜底抽薪”作用的同时,对建设公租房和廉租房提出不同看法,并请政府再斟酌。他的一家之言,是否有道理,供参考、讨论。总体看,解决住房问题方案,没有最优,只有次优。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就业问题。这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当前“用工荒”与“就业难”交织,的确是一个难题。周德文认为,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供求关系的变化,昭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结束,靠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张丽宾认为,相对于成本增加来说,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增加速度似乎更快,这意味着中国工人的竞争优势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小了,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劳动动力成本优势仍在。可以说,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用工荒”与“就业难”仍将交织,农民在这一困局中仍将是主角。刘奇提醒,根在乡村、人在路上、心向城市的中国农民文化认同、道德伦理、人生价值、择业观念、生活目标等在多种强势文化的冲撞下,处于迷茫困顿状态,方向感缺失。模糊混沌的心理处境,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农民真正需要帮助。我们不能仅在需要的时候想着他们,“用工荒”时感到“慌”,更要在制度上、在实践中给予农民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回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可持续之道。许正中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跳出就业看就业,从就业源头上寻求出路,鼓励全民创业,构建创业型社会,用创业“利器”破就业“坚冰”。杨宜勇、顾严建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采用城镇调查失业率为约束性指标,克服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缺陷,强化各级政府的就业促进责任,筑牢民生之本。
       看病贵问题。医改目标已定,但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时间,还要综合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其中医生这一群体的积极性不能忽视。敖虎山、马妍认为,“看病贵”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检查和过度用药。这与医生角色、处境有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制度层面上为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做好安排,另一方面提高医生待遇,增加医务人员保障是重中之重。
      “为政,通下情为急”。杨厚波提出,虚心体察下情、善待人民陈情、务实解决民难,坚持“善者从之,误者释之,悖者商之”,通惠民之情,行益民之政,使得“十二五”时期“幸福中国”的建设结出硕果。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11年第三期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