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实质性政策支持下,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只是妄想


  近年来,扩内需尤其是消费性需求的扩大一直放在重要位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外需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也促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依靠外需向依靠内需尤其依靠消费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企图通过刺激消费来阻止不断下跌的消费率,以最终实现结构转型。政府出台了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包括“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等,这些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去年,汽车和家电销售的增长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十二五”(2011-2015年)开局之年低迷的消费数据则显示,通过提高收入这剂“慢性中药”来刺激消费,似乎药力仍有些不够。

  尽管有春节假期这一消费旺季因素,但中国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仍回落至15.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则仅为10.9%,创2008年2月以来新低。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亦降到99.9,为连续第七个月回落,且数据已低于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另据央行一季度问卷调查则显示,只有14.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为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同时有85.8%的居民倾向于储蓄。

  “真正的有钱人的消费是平稳的,年收入10万以上的消费波动很小”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称,“现在减少的主要是那些确实是钱不多的,觉得他的购买力下降了,所以他不敢消费了。” 为此他建议,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让老百姓的钱包尽快地鼓起来,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心里踏实,第一通胀没有那么严重,第二收入完全比物价涨得快,“心理一踏实就好办了,现在消费不振很大层面上是心理问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到,未来五年的重大政策导向包括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规划纲要首次明确居民收入增幅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而个税起征点调整方案据说也将在年内出台,这些都将不同程度提高居民收入。规划中关于消费的目标是: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36%上升至2015年的42%-45%,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但同时物价居高不下,居民储蓄意愿强烈,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也在拉低消费热情。社科院最新发布的蓝皮书就称,在当前要促进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消费刺激政策和收入增加政策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在没有实质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依然处在妄想阶段。

  分析人士并预计,今年消费增速将持平或略低于去年,政府应尽快将个税起征点上调,中小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落实到位,并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种植、流通及销售环节的补贴和支持力度,让老百姓实际收入增幅“跑赢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尽管国务院本月初已宣布将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额(起征点),并调整级距级次,以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但事实是,前一阵子,人们热议的“个税起征点”调整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据媒体报道,财政部和国税总局正在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做进一步修改,预计3月底将再次上报国务院。该报道援引国税总局相关人士透露的信息称,个税起征点将提高为2500元或3000元,这与人们前期讨论的5000,甚至8000远相差甚远。

  消费总量的扩张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增长外,还跟收入分配、社会年龄结构相关,收入分配不均不利于消费扩张,导致消费畸形(奢侈品在中国市场很大),但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几天,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及其发言人曾指出,在中国商品价格较高(与国外相比)的只是奢侈品,将解决部分奢侈品国内价格高于海外价格的问题。而对于一般消费品价格高企的现象,商务部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这种意识形态指导下,要想扩大消费是难上加难!因为,我们财富的结构中穷人比较多,富人比较少,中国绝大部分人对奢侈品消费依然是望而却步。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间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两个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提高劳动报酬在投资分配中的比重。政府也三令五申表示要提振内需促进消费。但在落实中,由于体制性的因素影响,尤其在未改变收入分配的情况下,消费难以出现大的起色。因为在不触动分配结构的前提下刺激消费,增加的消费只能是将未来的消费前移,比如原先是家电下乡,后来发展到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后又是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这种政策性刺激消费,属于被动型消费,一旦国家取消了政策性引导支持,这种消费不但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会很快陷入消费低谷(2月份的数据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给经济发展带来振荡,进而会严重伤害国民经济的肌体。

  所以,不触动分配结构就不可能造成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刺激政策的效用也会极为有限。因此,要想真正启动国内消费,在消费的康庄大道上平稳地跑起来,就必须真正让普通老百姓手中的钞票要多起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多数家庭对未来生活,无后顾之忧。只有把这样,“消费”才能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