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演变和中华民族科学起源


         大《易》演变和中华民族科学起源
    在大约8000-10000年前伏羲创立八卦,后称《易》体系。《易》之所以又称“八卦”,是因为最初它由描绘“挂在天上的八种星象”形成。爻数卦象均源于天文,是真正的自然科学体系。象数体系是全部中华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正如微积分、解析几何、概率等是西方民族科学的基础一样。八卦科学体系以后在生产和生活上得到广泛应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和促进,八卦是中华民族基于自然发现创立的人类最早的科学体系。
    约6000-7000年前,神农氏最早将八卦复合推演出64卦,以卦爻象数为核心和根本的中华自然科学体系得以确立。后世因神农推演出的64卦由复卦双艮(又称双山)开头,故称《连山》,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使用的八卦推演体系,故又称《夏易》。
    约5000-6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掌握五大行星和日月运行规律,黄帝轩辕氏重新推演出一套64卦,黄帝推演出的64卦由坤卦(坤卦有收藏含义)开头,故称《归藏》,是中国第二个朝代商朝使用的八卦推演体系,故又称《商易》。容成和大桡分别根据五大行星和日月运行规律作出历法和甲子(天干地支)。由此象数理论进一步抽象化、公式化。中华民族自然科学体系即自然国学体系基本成型。
    约4000-5000年前,大禹得到以五行为核心的九畴,易学出现从象数派独立出来的义理派萌芽。
    约3000年前,文王演八卦并作经,2000年前孔子玩易并作传。义理派自此从象数派彻底独立出来。中华学术即国学从此奠定以象数派易学为核心的民族自然科学即自然国学(以道家为主)和以义理派易学为核心的民族人文科学即人文国学(以道儒两家为主)并立的局面。是否进行数学推算和是否进行实证体验活动是区分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标志。
    中华科学起源于上古伏羲,中华文化起源于上古伏羲,包括民族科学和民族文化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上古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