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和《易经》的区别


           《易》和《易经》的区别
易学由无字易和有字易两部分组成。
无字易包括图学和象学。图学就是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易图,象学就是经卦即八卦单卦和六十四卦复卦即别卦和阴阳爻,这些统称《易》或《易象》。
有字易包括《易经》 和从洛书抽象出的以五行为核心的九畴。 《易经》主要由《三易》文字组成, 《三易》文字即《连山》文字、《归藏》文字和《周易》文字,其中又各分经和注。
《周易》文字分为卦辞、爻辞和注释、易传。《易传》又名《十易》、《易大传》、《周易大传》,由《系辞》上下、《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种十篇组成。据传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注释和《十易》。
易学体系中,《易象》和易数是核心,文字均由象数衍生而成。
由于后来文字易完全背离了这一解易原则,孔子以后糟粕渐多。文字易既是理解《易》的方便之门也是《易》学的糟粕根源。
卦爻和易图及三《易》文字 共同构成了易学
无字《易》爻卦符号、《三易》的文字还有易图共同组成易学的庞大体系。
易图主要有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等等。
易图是三《易》的图释,是三《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又被某些人俗称《易经》,但实际两者有根本区别。《易》完全由卦爻符号组构而成,是没有一个汉字的“无字真经”,且《易》只有八个单卦符号,伏羲首造,大约诞生在8000-10000年前。然而,伏羲实际上是《易》体系的初步完成者。在他前面还有三件大事——结绳记事造爻,龟裂预卜制散卦,燧人氏观察天象作图(用黑色木炭和白色灰烬做出河图洛书)。这三件事和伏羲制卦一起,共同构成“易历四世(或事)”。四件事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分属于不同的时代,所以又称“易历四世”。由于《易》是中华文明(包括科学和文化)的总源头,对于我中华历史来说,《易》的完成是真正的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大事。
    《易经》则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由单卦上下相叠按照三种顺序复合推演为六十四卦,据传分别由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和周文王推演著撰完成。夏朝主要用《连山》推演事物,商朝主要用《归藏》推演事物,周朝主要用《周易》推演事物,故三部书又名夏易、商易和周易,三易共同组成《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