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4月11日)


浅谈历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4月11日)

 

关键词:历史  心理学  墓志铭  孔子 

 

有一个没有在科班学过历史的人,凭借自己的兴趣写了洋洋百万言的《明朝那些事儿》,图书成为畅销书,而且长久不衰。在前几年,媒体对他进行专访的时候,他表示:

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是历史观。读懂历史。其实只有四个字——感同身受。

要知道历史上的人物、事件,那都是发生过的,不是忽悠人的。另外,历史也不是所谓白话文翻译过来的历史故事。历史也好,传统文化也好,都适应现实而生。现实需要它们,它们就出现;现实不需要,它们就冷淡。强迫是无用的,吸引也是无用的。

由此,似乎我们可以得到启发,那就是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学科——历史心理学。

 

所谓历史心理学,就是以人为核心,以场景化为基础,从当事人当时所处的具体条件与背景出发,以基本的逻辑关系去探寻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

历史心理学,需要从心理分析角度去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去了解任何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有哪些客观与主观因素在影响,有哪些个性在影响一个历史人物的决策。

历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个体和群体的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以验证和构建心理学理论的一门学科。历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可分为心理传记学、群体历史心理和心理变迁三个领域.研究方法与技术上的进展、历史资料的电子化和共享以及一些知名心理学家的参与研究,使历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研究历史是为了当今服务的。

中国的历史往往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历史。

皇帝也是凡人,也有凡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更关注自己的得失成败,计算自己的利益与成本。也会报复昔日的敌人,也小心眼会记仇;也就是说,历史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研究历史,会让相对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有趣,更符合逻辑性,会让貌似凌乱的历史脉络变得简单。

 

在“以史为镜”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压力。那种压力从媒体舆论到政策导向、再到心理压力,辅之以国家机器的镇压。

那些压力的表现从秦代的焚六国书、坑方士,到汉代的酷吏,再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与八股,唐朝的藩镇割据所引发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及以后的重文轻武,然后影响到朱元璋对功臣的诛杀,以藩王守边取代功臣守边,再到满清的无边可守。再到经过战乱与封闭之后的中国全方位开放,面对国际化缴械投降,并延伸到未来——未来终究会称为历史。

那种压力来源于内心的恐惧。之所以采取极端手段,是因为当政者害怕——怕的是别人对自己的政权的合法性有所怀疑、有所图谋,怕的是自己上承天命的借口被别人拿了去使用,革了自己的命。

就如每个人都有一套认识世界的哲学与方法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历史的角度。当某些人成为国家的主流,就会被广为传诵与接受。其实那不过是从成功者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从历史为自己提供背书,支撑自己政权与政策的名正言顺。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

所以,历史被严格地限定在主流的基础之上。民间的历史只有被称为“野史”。

 

历史的东西,除了考古发现去证实之外,也没有什么靠得住的证据说明其真伪。

比如,总是有人提出论据,证明中国古代刑罚与战争的残酷。

但是西方世界就未必是仁慈的、善良的?如果深入学习宗教统治、中世纪统治以及古埃及的殉葬、部族的刑罚以及木乃伊的制度。我们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西方所谓的仁慈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还有一些容易让我们产生困惑的东西。

比如《论语》里有不少让人大惑不解的话,如《子路篇第十三》:叶(汉语音SHE)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叶公的乡党中,有正直的人。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检举他。孔子说,家乡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父亲包庇儿子,儿子包庇父亲,父子互相包庇,正直就在其中了。

这就让我们产生困惑了!

倘若孔子是指当时不满权贵社会的人,是当时的“政治犯”,父子互相包庇,的确不失正直。可叶公说的是偷盗,是偷了别人的羊。依孔子所说,不管是儿子偷盗,还是父亲偷盗,父子都应该互相包庇。不管这羊是穷人家的羊,还是趁为富人放牧的佣工不留神而偷来的羊。所谓正直,就是不顾他人死活,父子互相包庇。即便父子组成盗窃团伙,也是正直的人。

亲人犯法尚且要包庇,而且其原理正在逐渐为西方法典所用。因为查案是国家机器的事情,每个人之常情是要对自己至亲至近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保护。

——这是中华民族式的文化对世界的贡献,还是世界对中华民族糟粕的继承?

 

假如我们从孔子的出身就很容易找到其提出儒家观点的根源。对这种“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包庇行为可以理解了。

纵观孔子的身世,父亲早亡单身母亲拉扯家庭,这个实属不易,故孔子会更加注重亲情孝道,会觉得“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无奈;由于孔子长期习周礼,并持续数十年周游列国,到处找工作碰壁,所以才会提出忠君的思想,以求得君主的青睐,但直到终老,都难以在仕途上有所成就。所以一直有在子贡提问“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意思是“有美玉在这里,用柜子藏着呢?求好价钱而卖掉呢?”)的时候,孔子很快地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卖掉呀,卖掉呀!我等待(好)价钱啊。”)

孔子终生处于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是以武力夺取天下,以阴谋与外交辅助军事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所以终生不得志也是自然的。倒是后来从西汉的弃道尊儒,以及后来的科举制度,让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所以其儒家思想都是刻有其出身家庭与人生经历的烙印的。

 

人是需要有立场的,那个立场是藏拙而不是献丑。

虽然爱国不是对短处进行遮掩,但更不是把最丑恶的地方裸露给别人看。

只有从心理层面对祖先与历史进行研究,并从逻辑上进行解读,才会真正地去理解与尊重我们的先人与历史。

 

一个不晓得尊重祖先的人势必沦落为不孝子孙,定会遭到后世子孙的效仿与唾弃。

辱没祖先的行为,抓住先人的错误不放,拿出来鞭尸的人,很容易就会被外族人所利用的,明明已经做了汉奸,却自诩为弃暗投明。明明是引狼入室,为侵略者谋取利益,却要冠以顺应潮流的桂冠。

 

我们欣慰地看到,不管是汉奸还是卖国贼,或者是认贼作父、引狼入室,都不会得到好下场。

不要说后世子孙的唾弃,就连在世的时候,都不会得到片刻的安生。

 

任何未来都会成为现实,任何现实终究会成为历史,我们现在的心理决定我们将会留下什么样的历史,去面对祖先,接受后世子孙的评判。

——请问:您的墓志铭应该如何去写?

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祖先与后世子孙?

 

贾春宝

2011年4月11日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