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的红色记忆


赤水河的记忆

  历史留给赤水河最难忘的记忆是红色。

  清晨,仁怀市鲁班红军烈士陵园,柏木森森,绿草茵茵。和往常一样,90岁的刘富昌老人提着扫帚,把1500多平方米的陵园彻底清扫干净,然后修整树木,培土浇水。到今天,刘富昌已陪伴长眠于此的146位红军烈士整整38个春秋。

  刘富昌老人依旧清晰地记得74年前的那次激战。此战即是红军三渡赤水的前奏,红军损失惨重。土生土长的刘富昌亲眼目睹了那场战斗,这对当时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震撼。惨烈的场面永远让他刻骨铭心,那一天一夜没有间断过的枪炮声,从此在他耳中回响了几十年。

  离此不远,就是中国革命史上那条著名红色河流——赤水河。赤水河发源于乌蒙山区,一路穿越深山峡谷,在川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中,赤水河逶迤北上,最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全长500余公里。在贵州遵义,赤水河流经仁怀、习水、赤水三个县市。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下,进退自如、奇兵屡出,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再占遵义城,蕴含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玄机和奥妙。可以说,红军纵横万里,最关键的会议、最神奇的战例、最重大的胜利都围绕赤水河展开。

  四渡赤水的硝烟早已散去,而历史的记忆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淡去。如今,四渡赤水战斗遗址已成为全国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成为国防大学现地教学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朝圣者和军事爱好者们。

  四渡赤水渡口及其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和中央机关驻地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旧居……众多红色旅游景点沿着赤水河星罗棋布。现在,红色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新兴支柱产业。2008年,这条线路共接待160多万名游客。

  绿色:赤水河的本色

  在中国西部,赤水河是一条很特别的河流:它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是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基地,是唯一一条没有修建大坝的大河,是动植物基因的宝库,拥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森林,拥有中国最壮观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

  在刘富昌老人儿时的记忆中,赤水河是清澈的。1958年大炼钢铁,满山遍野的树木被砍伐,赤水河变得浑浊了。刘富昌望着眼前那片郁郁苍苍的青山,说:“现在,荒坡变绿了,河水又清亮了。”

  保护生态环境之路是极其艰难的。离刘富昌老人守护的陵园不远处,有一个叫五马的小镇,手工造纸已有数百年历史,造纸户达279户,从业人员724人,造纸对赤水河的污染甚为严重。2007年6月,仁怀市政府痛下决心,全面取缔五马河流域小造纸作坊。由于优抚政策到位,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支持,整个取缔工作完全实现了群众自拆。

  河水又荡起了清波。在采访中,我们遇到在河中钓鱼的茅坝镇村民熊坤远,他说:“以前很难见到一斤重的鱼,现在纸厂取消了,河水变清了,上游来的大鱼也多了。”

  经过艰苦的生态环境治理,仁怀、习水、赤水三个县市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现在,三县市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3%、53%和74%。绿色中,孕育着赤水河流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绿色中,也衍生出旅游和竹业两大产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构筑起长江上游构筑绿色屏障。初夏时节,沿着赤水河行进,漫江碧透、百舸争流,300里竹廊郁郁葱葱、竹影婆娑。2001年以来,三县市紧紧抓住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机遇,开展了大规模的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和竹林基地建设。8年间,土壤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现在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2000年降低了68%,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400多万吨,硬是把一条浑浊的河流改造为一泓碧水。

  对此,有专家笑称:“今天的赤水河已经名不符实了!”

  同时,对竹材的加工利用,每年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等于每年保护了6万亩森林。近些年来,没有发生过大的旱灾和洪涝灾害,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良好的生态环境描绘丹青走廊。赤水市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美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今年1月,赤水丹霞地貌被国务院以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向世界自然遗产组织进行了申报。

  “放下斧头搞旅游!”回想当年旅游开发起步的艰辛,仍让人对那群伐木工人肃然起敬。2001年,以砍树为职业的赤水林业企业同心林场的20多位伐木工人,在班头何定龙的带领下,在一个叫燕子岩的沟谷搞起了旅游,职工们亲手为景区的大树挂上保护的牌子。

  8年过去了,赤水旅游产业已经从当初的“花钱请人来旅游”,嬗变为现在的“游客花钱来赤水”。每到节假日特别是黄金周,赤水大小宾馆旅店爆满,主要景区游客如织。如今,赤水已经确立“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的发展战略,获得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等多块金字招牌。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2003年,投资30多亿元,全球生产能力最大的、年产25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落户赤水,农民看到了种竹致富的希望。从那时起至今,赤水农民新造竹71万亩,使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20多万亩,总面积居全国20大竹乡第二位,人均竹林面积第一位。

  目前,赤水竹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市社会总产出的29.5%,来自竹业的收入占竹农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占本级财政收入的25%左右。纸浆厂投入正常生产以后,全市竹业总产值达34亿元,国家和地方增加税收2亿元,竹农人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使赤水真正走上可持续林业发展之路。

原文地址:http://news.gz163.cn/news/x_zhuanti/8486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