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好学生成杀人犯,震惊了谁?


好孩子、好学生成杀人犯,震惊了谁?

             ---药家鑫一案,揭示了教育上的缺陷

     21岁的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26岁妇女张妙,不仅不施救,反而拔出刀来,连刺张妙八刀导致死亡,事后驾车逃逸。2011年3月23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围绕着药家鑫由驾车伤人肇事演变为故意杀人案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焦点,并就“保药免死”“杀药彰法”掀起辩论声讨巨浪。

     应该说,这案子能引起公众大讨论是好事。最起码它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除了智力教育以外的诸如道德、法制、生命价值及平等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多么大的缺失。这样的缺失,对社会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有多大。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道德、法制教育与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和面向未来的需要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无法形成合力,对整个社会肌体的损害已愈发严重,等等。

     本期话题关注的是,一位家教严厉,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钢琴十级的天才少年,未来的钢琴家,为什么会在完全没有预谋的情况下,瞬间扎了被害人张妙这么多刀,犯下多么可怕的杀人罪行。药家鑫这一双“纤细、修长,天生弹钢琴的手”,为什么不是弹出美妙的音乐,反而是举起了屠刀杀人!

      为了警示后人,教育下一代,更重要的是,必须寻找药家鑫犯罪杀人形成原因与缺失根源,分析药家鑫如何由邻里眼中的好孩子,师生眼中的好学生,演变成为凶恶的杀人犯。

     话题关注的重点,不是药家鑫应该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而是应该如何反思一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看看现在教育上的缺陷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我们怎样才能预防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一、    举国关注热点,药家鑫由交通事故沦为杀人犯案

    (1)药家鑫由交通事故沦为杀人经过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2)药家鑫杀人案激起全国舆论关注

     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2011年3月23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理此案。

     药为激情杀人。律师路钢提交报纸对药家鑫主动递交悔过书的报道,辩说,一起交通肇事转型的故意杀人案件,一念之差,属激情杀人。说药的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且有自首情节。希望法庭从宽量刑,给他一条改过自新的路。

     钢琴强迫杀人法。央视《新闻1+1》,让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电视节目中将药家鑫杀人手法与弹钢琴做类比,称药用手指砸钢琴键盘发泄,车祸现场拿受害者当钢琴来砸。说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认为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有痛苦,有不甘,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享受奖学金好学生。400多同学参加庭审,提交请愿免死说,药为享受奖学金的好学生,给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提供药家鑫在学习期间获得13份奖励。

     乖巧的好孩子。邻居称,药为好孩子,请愿免死给个改过自新机会,提供4份请愿书。

     我也捅。药的同门师妹李颖在微博上称,“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

      药家鑫杀人犯罪行为,竟然在同龄同辈学生中获得的支持……

     热点。药家鑫是个从四岁学习钢琴,小学时就获得钢琴十级,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享受奖学金的大三学生;在大一间考上驾照,家里买了红色雪佛兰小轿车;车祸现场是在校园附近,车祸后杀死张妙逃逸,逃逸中再次车祸撞伤两人逃逸。

      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与河北大学的李启铭肇事不同,药家鑫撞人之后,没说爸爸是谁,而是直接拿出刀来,对骨折倒地,如能抢救就能活下来的受害人张妙连捅8刀。杀人的理由显得“理性”简单,说“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忘了药家鑫爸爸本身就来自农村。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校大学生,私车、女友、拍砖、家庭背景殷实,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爆了网络与社会舆论。相信法律会给每个人一个公正的交代,但即使如此,依然不能放弃对这一事件的痛楚反思。

     药案发生后半年的第一次开庭审理,就迅速成为全国舆论关注和民众议论的热点,就连药家鑫就读的西安音乐学院,名气直逼上清华和北大。

    (3)关注药案须寻形成原因与缺失根源

      肇事撞人,原本属于一起普普通通的交通事故,但从药家鑫操刀连刺8刀,杀死车祸受害者始,顷刻演变成手段凶残的故意杀人犯。现在大家关注热点,是药该不该死。其实,“杀人偿命”是中国古来立下的规距,现代并未过时。如何判决,相信国家法律应当公平公正。

      药家鑫在车祸发生一刹那,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考虑自己车轮下倒着并且还在流血的张妙,是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呼吸和痛感的生命,而是选择了拔刀将对方连刺8刀杀死。

      我们关注的是,药家鑫这位21岁的独生子,有着一双“纤细、修长,天生弹钢琴的手”,为啥在驾车撞伤人之后,不是想去施救,反而凶残地举起屠刀杀人灭口,原本属于艺术家之心,为什么顷刻变成凶残虎狼之心?

      我们关注的是,药家鑫从四岁学习钢琴,小时就获得钢琴十级,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享受奖学金的大三学生;这位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文质彬彬的青年人,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经是钢琴十级的天才少年,前途无量的钢琴家,为什么会瞬间扎了被害人张妙这么多刀;让张妙二岁半的孩子,自幼失去了妈妈,让29岁男人王辉失去了妻子,让57岁张平选夫妇失去了才26岁的女儿,这对张妙的孩子、丈夫、双亲来说,是多么的痛苦啊?!

      血腥、暴力、残忍,填满了这起惨无人性的交通事故发生后的恶性事件。正如参与办案的民警说:“此事性质太恶劣了。” 为了警示后人,教育下一代,重要的是,分析药家鑫如何由邻里眼中的好孩子,师生眼中的好学生,演变成为杀人犯,寻找药家鑫犯罪杀人形成原因与缺失根源。

      药家鑫的残忍罪戾或许有诸多因素,而教育的问题却是一个绕不开的结点。因为毕竟他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毕竟他从小到大尚未离开校园和家庭。

      林肯曾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恰恰正是目前教育面临问题症结的所在,我们现在的许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欠缺的正是就是人性的教育和道德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领人的灵魂、激发人的善性,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在现代教育功能之下,尚未走出校园的药家鑫与河大的李启铭等人,却走向了罪恶的一面,那么,教育显然缺失了道德——包括家庭的教育和校园内的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是让孩子从幼儿到成年整个成长过程,不可缺丢的三个环节。孩子从小通过家庭父母的耳濡目染,经过学校老师的培养教育,在社会方方面面的薰陶之下,走向社会,生命历程在一定时间内,自然而然显现结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珍视,热爱,珍惜生命,不仅要珍爱自己,还要珍爱他人。   

     二、酿成今日苦果,药家在家庭教育上到底是缺了啥?

     近年来,我们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的,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在攀比中成为弥漫社会的一种气氛,相应的社会文化在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倾斜。孩子的智商,要做种种最尖端的开发;孩子要上最好的早教班,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中学;生活要享受、最舒适的条件,玩具要玩最新最现代的;孩子的眼界,要开阔,从小就与父母亲,到处旅游,坐上飞机,住进饭店,吃最好的东西,穿最好衣服,住最好房子等等,攀富夸富,以此炫耀。而对孩子的人性和道德教育,如何正确应对社会,包括行为准则、行为能力的教育则为严重缺失。

    (1)药家的家教,曾经视为成功,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模式。

     药家鑫父母教子十分尽力。出事之前,众人视药家的教育是成功模式。药家鑫孩子成为父母的光荣,许多家长模仿有对象。药家鑫从四岁学习钢琴,小时就获得钢琴十级,曾经是钢琴的天才少年,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享受奖学金的大三学生,是前途无量的钢琴家。

     药家鑫父亲药青伟,是从农村出来的,通过学习进军事院校成军官,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军方派驻军工企业负责监督、验收工作的人),为正团级军衔,副师级待遇。魏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西安北方华山机电公司是中国兵器北方公司下设一军工厂,母亲是该厂物资公司库管员),药家鑫父母均系大学毕业。药父和魏母在1993年药家鑫四岁时,就购置钢琴,雇请了点对点(一个老师带一个学生)的音乐老师进行辅导,一节课120元。药家鑫小时就获得钢琴十级,最终考上令人羡慕西安音乐学院。享受奖学金的大三学生;在大一期间考上驾照,家里为药购置14万的红色雪佛兰小轿车。

      药家鑫的家境殷实,居住超过150平方米西安城区住宅,四岁购置钢琴,小时获得钢琴十级,考上大学,享受奖学金,有轿车,有女友……这些不是当今令人羡慕成功模式吗?

    (2)严谨的家教,外视传统模式,但欠缺最基本人性和道德教育。

      药家鑫父母将财力、物力投入孩子教育,与儿子的幸福建设上,让孩子开着私车上大学,让孩子年纪轻轻拥有女友,可谓风光,视为药家的光荣。药家夫妻俩为独生子花费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尽了最大努力来培养教育,无论是从幼培训弹钢琴,还是补习考上大学,两人分工明细,父亲管教育,母亲管生活。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结果却出了废品。

      古语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药家夫妻到底是种什么豆,结什么瓜?

      药家鑫庭审上说:“从小到大,我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妈妈陪我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妈妈为了不让我以学习压力作业多为借口,就回到家先弹琴,弹完琴才能写作业,我害怕作业写不完,小学课间除了上厕所都不会离开座位,我就一直在赶着写家庭作业。上了初中,学习下降了,成绩不好,爸爸很着急,爸爸转业以后就没有再找工作,他学我的数理化,然后给我辅导。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

     药父药青伟,从药家鑫小时,就实行严厉管教,打药、关药在地下室,常讽刺:“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 。所以上大学后,药家鑫想去整容。他恨死了父母,常常在背后骂父母,可人前却温顺如羊,内在粗野癫狂。性格偏执得太厉害,负面情绪没有及时疏导和释放,结果成了心理伪君子。

      药父亲的严厉暴打,药母的宠溺有加。药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很好,只要想要什么东西,母亲都会满足。父母有个非常严厉的要求,就是不许在外面玩得太晚,放学或带完家教后按时回家。药几乎没有朋友,一直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沟通和交往。

      太多父母只知道,在物质上最大限度满足子女的需求,而对于子女真正需要的东西:如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什么是起码的做人道德?什么是对法律最起码应有的敬畏?却有太多的缺失。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在病态的家庭,不管父母多么残暴,多么不合格,孩子一样会有这个渴望,并且越得不到就越渴望。“钢琴十级” 的天才少年药家鑫,内心深处流淌的,不是艺术之美,而是家庭教育的悲剧。

    (3)药家的家教,缺乏敬畏生命,造成人性泯灭最可怕原因之一。
     药家鑫案件,我们看见到21岁的大学生,却缺乏最起码的“敬畏生命”观念。首先应当拷问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

     人性泯灭,这是教育真正的可怕之处,并非发生在官二代,富二代身上,当穷二代用斧头锤子杀人,同样是泯灭人性,贫穷大学生马加爵杀人就是例证。

     药家鑫一些邻居认为:药家孩子从小被父母管教严格,虽然家境良好,却始终遵纪守法。虽是独生子,却从不骄奢淫逸。是一个本份的孩子,可是残暴杀人的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一个大学生,钢琴十级的21岁的成年人,难道不知道尊重生命吗?一个活人,一个受伤的人在自己面前,还忍心用刀连捅八刀致死!这残忍,怎么能说不是父母之过呢?

     药家鑫残暴杀人的事实,证明药家父母亲教育的失败,证明药家鑫本性不够善良。如果善良之人,绝不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甚至杀害他人。

      面对药家鑫案,一个善与恶的最简单问题,却在考问一个具有五千年深厚文化的民族。

     家庭教育重在素质教育,即人性的教育和道德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包括“勤劳、勇敢、善良、感恩、守信、正直、坚忍、包容、责任、朴实”等,还有“热爱、珍惜生命,不仅要珍爱自己,还要珍爱他人”。
      现代我们的父母,对孩子说的一番最相同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学习成绩好等于一切全好”,这句话是现代教育真实写照结果,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悲哀。我们将现代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忽略了,这就是人格的培养,人性的教育。

     今天,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培养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认识人,这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我们教育部门,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大问题。

     林肯曾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

     大学生、弹钢琴、开汽车、好生活……药家的一切在许多家长心目中是榜样,而药家鑫残暴杀人的事实,所暴露的家庭教育危险症结,却值得每位家长深刻反思的。好孩子、乖巧孩子、却是极度凶残,丧失天良、心狠手黑、禽曽不如的魔鬼,我们的教子之路应向何处?

      ①     人生底线。道德是一切法律、心理的底线。善良、爱心、同情是人生底线。

      ②     教育底线。道德教育应远远高于知识教育。

      ③     成材标准。上大学不应是成材的主要标准。而这一误区却深深地根植于部分家长的心中。道德的缺失是子女成才的灾难。没有信仰支持、没有道德标准的人,那怕钢琴弹的再好,也是教育的废物。

      ④     教子第一定律。教子第一定律不是上哈佛,而是不犯罪,不被犯罪侵害。

      ⑤     善恶的最低标准。药家鑫案出现后,善恶的最低标准竟然模糊了。人不必太聪明,但善恶是非,应该有个最低标准。

     一个要去约会女友的人,一个大学生,一个音乐学习者,应该是爱情、教养、艺术相关的词汇,没有残忍、冷酷、嗜血相关的词汇。而事实上,药却是随身带刀约会女友,不是预谋杀人,不是准备斗殴,佩刀随身带刀的习惯,是如何形成如此常备不懈?

     药父无错而有过,过度强势的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确实会留下很深的伤痕和阴影,这种爱并不是爱孩子最合理的方式,首先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应该是爱自己和爱他人,显然药家鑫不爱自己,更不爱他人对于药家鑫事件,我们真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孩子童年的行为模式,是成年后人生模式的预演。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攀比中弥漫社会。如果家庭教育用种种违反道德准则来纵容教育。小孩从小在父母面前耳濡目染,生命历程到了一定时间内,结果自然而然显现,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珍视,热爱,珍惜生命不仅包含自己,还有他人。药案是两个家庭的悲剧。

      目前有不少家长,仍只注重给孩子物质的供给,根本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情绪感受、人格尊重也是重要的成长元素。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教育行为的粗鲁、落伍,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即便少数家长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苦于没有解决的方法。这是导致培养出教育废品,孩子成绩虽然优秀,但是心理发展、人格培养却屡出问题。

      三、我们学校教育,最大的缺陷是围绕应试教育转向

      药家鑫,一个钢琴十级的大三学生,出了车祸后,证明自己的手不仅能够熟练地弹琴,竟也能熟练地杀人。同门师妹在网上留言:“我要是他,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一个个单纯无知的孩子,却渐渐蜕变成为凶狠的“狼”?

    (1)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更不能输在终点线上

      曾几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妇孺皆知的名言,因为是专家、媒体的宣传,一切的早期开发和过早教育,成了名正言顺之事。应试教育,从高中延伸到九年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园里,背英语、学珠心算、诵读古诗,成了一道风景线。
  为通过小学考试而设的补习班。快乐童年被忙碌童年所取代。幼儿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如数学班、英语班等。虽然价格不菲,说能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和外语能力,便不假思索地掏钱。
  为帮幼儿通过小学考试而出版的识字本。书店里,小学入学考试的考前复习资料可谓品种繁多。“橘”“凳”“酱”“藕”“墨”这类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原本至少要到小学三年级后才学到,却赫然出现在出版社的《学前500字》中。
  为淘汰部分幼儿而设的小学入学考试。报名多招生少,名校开设了小考。为上线,不少幼儿从寒假开始复习,家长配齐复习资料,不少孩子遭淘汰。一场考试,把童趣和童真考得落花流水。同时,择园择校成时尚,一切为了孩子,教育产业化,孩子成了赚钱的对象。

   (2)应试教育一白遮百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畸形教育产业化体制主导下,我们有着世界数量增长最快的大学生,由于应试教育,造成体制、理念、方式严重缺陷,重文凭、轻能力,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化、轻人格塑造,扭曲了精英后备军,聪明、勤勉,却功利、狭隘,健全体魄隐藏着一颗冷酷的心……

     反思近期频发的大学生杀人恶性事件,应试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各类学校现在依旧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教育的全部与真谛,仍然是过分倚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是非判断标准、价值观念的教育却是缺失,当然也包括对敬畏生命的人性教育缺失等。或许“药家鑫们”言行,给我们的教育再次敲响了警钟。
      很难想象,如此暴戾、冷血的话,竟然出自一位受过十几年教育的女大学生之口!受害者被撞伤,记记车牌,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怎么就是“不要脸来着”?记下车牌就活该被药家鑫捅杀?漠视生命,捅杀无辜受害者,本是十恶不赦的犯罪行径,但这位女大学生竟大放厥词,力挺药家鑫,不知羞耻地放言“我要是他,我也捅……”瞧!天之骄子的是非观念,人性美丑完全颠倒错乱。纵览药家鑫杀人案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药家鑫的极端残暴行为,李颖的极端言论,并非个案问题。每一个案的背后,却有生存的现实土壤。一言以蔽之,药并非“一个人在战斗”。除了网上李颖力挺外,400名同学旁听,提交免死请愿,认为药一贯温良、品学兼优,享受奖学金,13张奖状,是个好学生、好人。律师将药的凶残辩护为“激情杀人”;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声称“药捅八刀是习惯性弹钢琴动作”等。
     再外延发现,校园漠视生命的版本并不乏见:2009年“杭州飙车案”发生时,“官二代”同伴围在死者身前嬉笑的场景灼痛了公众的眼睛;去年广东河源数名中学生在校园外的一条小巷里将一名流浪汉活活打死;去年李启铭在河大校园内将两名女生撞成一死一伤后,嚣张冷漠地喊出“我爸是李刚”……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出对生命逝去的茫然与冷漠。

    (3)教育之育在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把生命教育视为原点,是正本清源。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而天之骄子的“药家鑫们”,缺失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敬畏。
     警钟已经鸣起,关键是能听懂这声音,是我们中国教育最危险的信号?想想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曾经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而今,我们呼吁“救救我们的教育”,恐怕只有时不我待,而非杞人忧天。

     如果我们校园培养教育出来的个体,不能为自身的错误承担责任。相反,把问题推到受害者身上,甚至用侮辱性话语和让生命消失的方式,来避免责任的担当时,带给社会的恐慌,不仅仅是震惊吧? 可以说,如此言论的出现,表明是非不分、价值观混乱的折射,也是把他人当成“地狱”观念的显现,在“最基本的人性都已丧失”的同时,得出“学校的教育也非常失败”的结论并不为过。
  药家鑫的同门师妹李颖的话语,让我们再次见识了不少青年人对自身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生命的轻视的严重倾向,提醒了我们应当重视生命教育。直到今天,分数与就业依然是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看来,催生“药家鑫们”的重要土壤,恰恰排斥了生命教育存在的支点。
  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唤起自身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开发人,培养人的伟业,而开发人、培养人的前提,是要认识、理解人。可见,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药家鑫们一再出现,表明当下的教育背离了人原点。
  生命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生命尊严意识的教育能使个体更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人生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是人之需要、时代之需要,也是教育以人为本之需要。 

     很多教育极端事件,绝对不是单纯的道德丑恶,而是负面情绪的极端发泄,如前几年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伤熊事件”,云南的“马加爵事件”等,如果只是简单地上升到道德层面,严厉挞伐,对孩子“心理打击”、“心理挫折”、“心理残疾”等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未教导孩子如何进行心理自救,将问题掩盖下来,加剧了悲剧发生的可能性。
     “药家鑫事件”再次提醒,随着学习竞争、生存压力的增大,孩子正在成为心理疾病多发群体:教育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不能仍停留在“物质供给”阶段,而应多一些心灵环保意识,提供更多健康、快乐的心理能量,为心理烦恼提供宽敞出口,不要用成人意志动辄打压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自己学学心理学常识,增强心理调整意识,进行及时的心理调适。   

      四、社会价值取向,向恶向钱不向善构成人性大缺陷

      纵观“药家鑫们”这类恶性事件,“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撞伤不如撞死”,是人性向恶向钱不向善的最大证明。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些犯下恶行的年轻人身上,存在着一种共性,那就是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视的,生命是可以赎买的,生命甚至是,可以随意剥夺的。人生的最大意义不过是竞争,惨烈竞争背后,麻木的眼里只有权力与金钱,而非人性善良,友好、尊重、感恩的人性教肓。

    (1)药家鑫说,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

     药家鑫说出的是个人的话,道出的却是社会上的常见思维。对农村人的偏见,并不限于药家鑫,在各地各个阶层时有发生,甚至在法规制度中都有,城乡赔偿“同命不同价”持续了多少年;有人把这歧视堂而皇之地摆上桌面,有专家学者直言低素质农村人,拖了现代化的后腿,两会上有委员还把“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城市应该减少低素质外来人员”的意见写进提案,认为农村孩子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城市里没有关系,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娶不到老婆,常是二等公民,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城市人老看不起农村人,认为农民素质太差;说农村各方面比城市落后;说农村学校破烂,教师水平低;说农村缺医少药;说农村地方官员特别腐败,滥用权力谋私特别严重。连国家户口政策,有农业户和非农业户之分;农民和农民工,这词总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总是被歧视为二等公民。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让生活更美好的背后,是无数农村人的艰辛付出。正享受美好城市生活的人,请看一看身边的城市,哪个地方没有农村建设者的影子?

    何况药家鑫的父亲就是来自农村,现在忘了本,认为特别难缠的农村人就应杀死!

   (2)撞伤不如撞死,是人性向恶向钱最大证明

     药家鑫驾车撞人再补八刀杀死,交通事故变成故意杀人的新闻震惊全国。近几年我国已经不断发生类似案件,血淋淋的惨剧证明“撞伤不如撞死”不是个案,若不加以遏制蔓延后果十分可怕。撞伤不如撞死,看似是个极其荒唐的逻辑,却一次又一次地在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土地上上演,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更可悲的是,这也成了一种不道德的“潜规则”。“撞死人最多赔40万,撞伤人可能赔上百万”,这是导致肇事司机二次甚至多次碾压置人死地。

     药家鑫事件表明我们制度和社会,出现病态性紊乱。健全的人性与制度的腐败从来就不共戴天。一些地方政府漠视人的生命和尊严,危机就隐藏在一系列社会事件中,如宜黄事件等强拆悲剧、赵作海冤案、跨省追捕等。一些部门在制定法律、政策的时候,往往千方百计规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多留给自己的是权利和无责任。权力出了问题,聚敛财富并按亲疏远近分配资源,就会撕裂社会的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而它们又把其效应“传导”给人性,使人性出现大规模的败坏。

   (3药家鑫杀人案件,反映了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人的心理事件不过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不受制约的权力和疯狂的社会,对于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观察一下社会心理就是,焦虑、怨恨、冷漠、恐惧、不安全感、不确定性弥漫于中国社会。失去正义和道德的看守后,人性的残忍和暴虐,便随时等待机会发泄。正是在以上背景下,有了撞人后又杀农妇的西安大学生药家鑫的残忍。包括前几年的邱兴华都是这号人物。

     2010年,“我爸是李刚!”成为经典名言。“官二代”、“富二代”飙车撞人构成当代奇观。这些奇观表明,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造就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社会,弱肉强食的悲剧成为常态,人性向恶向钱向权,已牢固主宰意识形态,贫富悬殊埋下冲突诱因,体现在潜规则盛行,诚信缺失,人性疯狂,拜金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提高,精神生活却远远滞后。我们的教育没有赋予孩子物质之外,生活的足够意义;没有教给孩子在权钱关系外,与别人和谐相处的理由和技巧。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缺失。孩子得到的灌输,就是丛林法则,惨烈的竞争背后,麻木的眼里,只有权力与金钱,当今社会以追求金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做主导,而非人性善良,友好、尊重、感恩的人性教育。

     文明社会,不管是弱者还是强者,尽管可能存在知识和财富的不平等,但每一个人的公民权利都应得到自由伸张。一个阶层不应因为自身拥有权力而忽视另一阶层的权利,不应因为拥有财富而将贫困者视为草芥。

     我们寻找药家鑫犯罪杀人形成原因与缺失根源,分析药家鑫如何由邻里眼中的好孩子,师生眼中的好学生,演变成为杀人犯。不是关注药家鑫应该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而是应该如何反思一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看看现在教育上的缺陷是什么,应该如何来预防?怎样才能预防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