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没有钦定不变的“关系国计民生领域”和“公共产品”。由于需求构成一个结构,从理论上,任何产品和服务几乎都可以贴上“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标签。无论是当前被钦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还是公益,或公共产品,我们提出一种审慎的意见:即政府介入被认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目的是市场提供之不足,但这个领域的大门永远向市场敞开,那些能够从中发现企业家利润的市场参与者仍然不受限制地进入。因为政府或其委托机构介入的理由是供给不足,那么没有理由阻止那些旨在现有情况下“提供更多”的生产者的进入。更一般地,我们不认为有什么产品和服务有可信的理由被永久性地贴上“关系国计民生领域”或“公共产品”的标签,更重要的是,这一标签不等于“此领域禁止竞争者进入”标签。所谓国计民生领域只是一个假说,政府介入生产只能理解为临时性安排。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家精神的探测中,没有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先验区分,没有关系国计民生领域与一般领域先验之分。企业家精神探测的是资源的错误配置和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如果事先人为武断地以某些根本不存在的标准阻止企业家精神的运用,美名其曰国计民生领域,那么实际上等同于维持资源错误配置和阻止揭示消费者偏好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国计民生领域”概念最恶劣的影响不是经济效率,而是它本身是一个由公权力维持的一个弥天大谎。这种谎言每多延续一天,对于社会的道德侵蚀就多延续一天。我们认为证伪和竞争检验通行于一切产品和领域,包括思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