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自救 不惜搅动的世界


标准普尔是世界三大评级公司之一,另外是穆迪和惠誉。历史证明,这三大评级公司最会做的事有两件:第一是落井下石;第二是助纣为虐。诱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次级按揭贷款抵押证券,在危机发生之前的最后一分钟,三大评级公司给予它们的评级都是 3A级。但危机发生之后,这些债券的评级立即变成了垃圾。

 

欧债危机发生之前,欧元区各国债券评级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动,但欧债危机发生之后,这些评级机构来了,大幅欧元区受灾国和金融机构评级,使得救援成本大幅提高,没多大事的事也变成了天大的事。这种事历史上数不胜数,当年打造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也都有评级公司的参与,最后,四小龙、四小虎变成了四条虫、四只猫,同样伴随着评级公司的塑造。

 

这次矛头指向了美国国家主权信用,这可是真够大胆的。此前它们也不过是喊叫几句:如果如何如何,它们将把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调降为负面。而这次好像是“动真格的了”。

 

标普真有这样的胆识?真得如此公正?如果我们看看此前的一些情况,或许我们将对此事从新认知。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政府和国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共同调查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在此过程中各个金融大佬所扮演的角色。两年以来,这个调查组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出一些“碎片”似的信息,谴责的矛头一般都会指向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欧美金融巨头,同时也会捎带脚提及三大评级机构。而前不久,这些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地再次遭到谴责。

 

比如,本月初,调查委员会指责高盛这次级债销售过程中对其客户有着严重的“欺骗”行为,同时指出,在高盛“欺骗”客户的过程中,得到了评级公司的帮助。不仅如此,实际上,对三大评级公司的质疑,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就有,但在评级公司强大的公关能力面前,这样的质疑突然就销声匿迹了。

 

但事情过去了吗?没有。美国国会调查委员会对评级公司的调查一直在持续,同时,偶然间也会露出一些评级公司的劣迹。华尔街大佬和政府博弈之事经常发生,国会的院外游说有一刻都不可能停止。这就是美国的政治。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当标普将美国国家主权3A级信用转向负面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政府也显得十分恐慌。

 

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古尔斯比迅速在MSNBCCNBC电视台发表了讲话,他指出,白宫完全不认同标普的上述做法。他还称,标普将美国的信用评级前景降至“负面”是一个政治判断。

 

为什么是“政治判断”?这其中的内含可能十分丰富。首先,它可以指美国国会和政府在削减预算赤字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而借此压制政府削减预算;其次,让评级搅动全球金融市场,并借此向调查委员会示威;第三,向国会示好,减免日后可能面对的严厉处罚。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调降之后,欧债危机再度凸显。人们担心美国评级尚且如此,欧债将更不可信。于是,欧元比美元跌得更惨。但投资既不信任欧元,也不信任美元,结果黄金大涨。

 

为什么石油回跌?其实,这很可能只是巧合加恐慌所致。我看,石油价格下跌的真实原因在于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发表评论说:全球原油市场正处于过度供给的状态。联想到本月15日结束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公告称:各国将联手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共识,我认为,石油价格下跌恐怕另有原因。

 

有意思的是,标普“惹祸”之后,高盛出来当“和事佬”。高盛指出,信用评级前景下调不会立即改变美国债市。它还举例说,标普曾在20095月下调英国信用评级前景,并在去年夏天预警英国政府净负债水平可能已达到与AAA的主权评级不相符水平,评级或被下调,但至今英国仍拥有AAA的长期主权评级。

 

不错。标普的评级不过是一场讨价还价的“作秀”而已。我坚信他没有胆量调低美国主权信用等级。还记得2004年标普大规模、大幅度调低中国银行业评级吗?其实,那不过是杀入中国市场的手段而已。最早进入中国的评级机构是穆迪,而标普后来居上的重要招数,就是先惹怒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客户,然后再一一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