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也就是今天,将是最近一次宣布“提准”的缴款日。但与前几次不同的是,本次“提准”并未引发货币市场利率的大幅变动。看图,从回购定盘利率的走势观察,17日宣布“提准”前后,货币市场利率只是小幅波动,而完全不同于前几次的大幅波动。前几次“提准”,我们看到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涨,而且期间伴随着中小银行资金过于紧张、不计代价拆入资金的情况,但这次我们没有再听到这样的事情。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目前货币市场资金并未因“提准”而显得异常紧张;第二,此次央行“提准”更多的是一种对冲性操作,而非紧缩性操作。
无论大小,毕竟货币市场利率还是有一点波动,这些许的波动预示着本次“提准”后,基本全部回收了前期投放的“多余货币”。这说明,现在央行已经开始“比较精准地收放货币”,政策回归“中性”范畴。基本证明了我们此前的判断:“提准”只是为了对冲因热钱流入而导致的外汇占款投放。
4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切实”二字加重语气,我们是不是可以品出其中的深意?
实际上,这次会议之后,尤其是第一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改口”了。“货币政策不能过紧”的说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报端。比如,专门从事国际金融问题研究、在中国决策层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4月18日发布课题研究报告称:由于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物价面临上行风险,今年中国出现“滞胀”的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的把握就显得异常重要。既要防止政策调控不到位,达不到调控的预期目标;又要防止政策“超调”,导致经济“硬着陆”。从目前情况来看,更应该防止后一种情况。
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先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也对媒体表达了他的担忧。他对CCTV记者说:尽管2011年全球双轨或多轨复苏态势还将持续,但2012年恐怕经济大幅度减速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他预计,政策转向将出现在今年第四季度。我坚信,与周小川同样都是学者型官员的楼继伟,他的担心,应当也反应了中央高层一部分人的心态。
前几日,我和袁钢明教授一起做节目,他同样表达的担心。他认为,现在成本推动型通胀已经基本可以确认,而此时,货币政策不易过紧。而从实际数据看,目前货币的紧张程度已经大大舒缓,远非1、2月份那样的紧张状况。
我们的记者经常会把“回笼货币”和“紧缩货币”混为一谈。实际上,“紧缩”一定要“回笼”,而“回笼”不一定是“紧缩”。一季度货币数据显示,尽管央行在努力收紧货币,但总体上,央行依然是净投放基础货币257元。再有,要看市场资金是否紧张,不仅要看央行的货币数据,更要看全社会总体融资规模。
我觉得,斯蒂格利茨近日在中国讲得一句话很地道。他说,与其说我担心通胀,不如说我更担心政府对通胀反应过度,做出很多愚蠢的决策。现实情况常常是:政府出台应对通胀的政策,反而导致劳动力、食品、石油价格都不断上涨,通胀也因此而加剧。
除了货币政策以外,从最近的一系列的政策走向上看,中央似乎正在为未来很可能发生的“滞胀”进行着政策准备。
从投资角度看,最近一段时间看,发改委、工信部给出的信息是:中国政府投资项目安排的重新开始积极,智能电网,高速铁路,三网融合等等各种产业政策正在加速落实――保住投资需求。因为,成本大幅上涨,而且前景难料之时,民间投资不会积极,必须依赖政府投资。
从消费角度看,4月20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经上调至3000元;4月20日,来自发改委的消息称:“十二五”期间年均工资收入上涨15%的政策可能马上就会出台。
这就对了!!!
面对“滞胀”中国只能“抗”。政府不能对通胀反应过度,而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国内需求旺盛,不允许“经济停滞”的出现。
我预计,当个得税起征点上调至3000元之后,当中国工资收入年均提高15%的政策实施之后,中国加息可能会大幅放缓,甚至停止加息。而所有货币政策――无论是央票发行,还是“提准”,都是为了对冲多余的流动性。按温家宝总理的话说,回笼货币只是为了去除中国物价上涨的人民币因素,而不是紧缩。
但愿天佑中国
如果政策走向我没猜错,中国股市“实牛”无疑,否则为“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