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对督查不要期望过高
4月上旬开始,国务院派出8个督察组,对包括京沪在内的16个省、市、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专项督查,至4月20日结束。
此次专项督查,无论是舆论造势,还是督查组的规格上,均是空前,8个督查组组长均由重量级人物担任,不但包括直接实施房地产调控职能的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还包括宏观经济管理的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央行副行长刘士余、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甚至还包括反腐机构的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
应该说,这么高规格的督查组,所到之处,对地方政府的触动肯定是有的。但因为中国过去类似的检查、督察过多,而且结果基本上是“走过场”,弄得老百姓对这类检查的效果已经很不看好。虽然目前因房价过高,老百姓对督查组寄予厚望,但最终结果究竟如何,笔者并不抱过高的期望,其理由有三:
一是国务院在未“问责”抵制“新国八条”的地方政府前进行督察,是舍本求末。“新国八条”作为对房地产调控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文件,地方政府理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新国八条”出台几个月后,一些地方政府依然“不买账”。如要求在2月20日前,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可至2月22日,出台“限购令”的才有18个城市,和国务院的要求相差甚远。
再比如“新国八条”要求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但截至3月31日,竟然有49个城市未公布新建房价格控制目标。
那些如期公布的新建房价格控制目标,除了北京的“稳中有降”之外,也是一片“涨”声,其幅度还很大,和“新国八条”的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
国务院对地方政府软抵制,甚至公开抵制“新国八条”行为,在没有做出问责之前,派督查组下去,完全是舍本求末,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督查组能否督察到要害,令人担忧。放着明摆的问题不管,用这么大的动作去各地检查,令人难以理解。而依照过去中央对地方的督察效果,特别是连续多年对“小金库”的督察,都反映出中央督察的效果多数并不理想。而从督查组在安徽的行踪看,仅督察了合肥、黄山两市,省会以外房价最高的芜湖市,却没有受到督查组的重视,至少说明督查组选案不准。
三是国家部委难有魄力对地方政府实施问责,查也白查。去年,国土部曾制定了“7月督察、8月约谈、9月问责”的时间表,准备掀起一场针对土地违法违规的问责风暴。可9月中旬,国土部部长徐绍史却公开坦言“压力极大”,最终这场本该掀起的风暴也是不了了之。
此次8个督查组即使真能查出问题来,但如果不能处理,那还不如不去督察,免得声势浩大的督察,令地方政府感觉“不过如此”。
笔者以为,国务院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均应“无条件”贯彻落实。而对于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中的阴奉阳违,中央应该有“露头就打”的决心,才能树立中央的权威。如今,放着地方明摆着的问题不去“问责”,而派出强大的阵容去地方督察,其效果一定不会有多乐观。
我的相关文章:
“限涨”成“催涨”,“新国八条”已然尴尬
总理半月三谈房价,总经理应善意回应
约谈、问责,将成调控主旋律
限购令”,地方政府不能三心二意
“限购令”,将助推房租上涨
“新国八条”强力遏制需求,短期效应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