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教育着眼未来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的教育理念
陶西平先生(右)与本报记者崔战路
口本报记者 崔战路 马跃江
陶西平先生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当代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教育事业并为此而笔耕不辍。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精神、敏锐,有着一种特有的大家风范。每每聆听他的讲座,都会感受到一种透人心弦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一位教育家对于教育的执著和忘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爱与深层次的激情……
陶西平,现任教育部总督学顾问,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历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他主编过《教育评价词典》、《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著作有《让失败率为零———教育整体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一路走来》等。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第一次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无论是做官员,还是做顾问;无论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还是退居二线,陶西平先生一以贯之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懈地坚持着对教育的爱,投入了全身心的热情和感情,挥洒着不尽的生命激情。
以人为本,拓展和谐教育理念
“和谐的教育既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的教育应当体现在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公平的机会;体现在为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流动拓宽渠道;体现在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使学校教育在和谐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和谐。”构建和谐教育,这是陶西平先生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为此,他结合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实际,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力争探索出一种教育方式能够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又适应人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过细致的考察和思考,陶西平先生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了中国。“多元智能理论”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陶先生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拓展了对人的潜能的广阔视野,提供了对人的更为全面和清醒的认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应当坚持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调整教育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是先天存在而又是可以后天开发的;每种智能都有其脑生理基础,都是其生物的本能;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智能。
传统智力的内涵具有局限性,同时传统教育中智力与现实具有割裂性,因为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智力只注重人脑的智力水平,而多元智能则强调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力和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智力活动过程凝固性发出挑战。传统教育活动比较单一,仅仅是传授———接受的关系。而多元智能理论就打破了这种凝固性,将智力活动看做一个多种智能互相作用的过程,注重传统教育智力理论所忽视的情感与态度的影响。同时,传统理论自身具有的只局限于学业智力范畴,只通过传授学业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只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智力水平的标准等一系列的偏颇,不但直接对学生的智力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也从整体上导致了学校教育只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为目的,最终引发了教育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应试化倾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元智能正是在挑战传统智力理论支撑的应试化教育现象。
陶西平先生说:“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启发我们探究人脑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即素质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多种潜能——开发智能弱势,发展智能优势,具体说是教育观的三方面启示: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开发人的多元潜能就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学生。真正把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实现教育为社会与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统一。
重点突出课堂改革,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课堂教学面貌的改观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基于学生智能的多元性,一方面,要以多元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开展适合不同学生智能特点的教学活动,使他们都能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同时,使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共性智能优势和个性智能优势进行引导使其得到发展,对学生的共性智能弱势和个性智能弱势加以引导使其得到提升。
探究多元评价观。不仅仅用纸和笔,用一张卷子考核学生,而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智能优势并充分展示和发挥这种优势,永远充满自信。而自信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这将成为他自我发展的强劲动力。例如,建立档案夹,把孩子的每一项成果、一点一滴的进步装进去,让每个孩子都感觉到“我是有希望的,我能够成才”。
谋划优质教育,应对未来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教育面貌,也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当前,我们已进入一个社会转轨和文化转型的时期,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教育走向和教育发展的基本面貌都取决于今天的选择。面对不断调整的国内外格局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物欲急剧膨胀而文化道德日益缺失的现实,如何在坚守教育使命的同时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任何一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此,陶西平先生提出:要发展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既涉及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又涉及优质教育内涵的提升,而优质学校的建设无疑是发展优质教育的关键。
优质学校的形成,往往有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扶持,加上历史的积淀和教育的创新,它们以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知名品牌。优质学校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优”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内涵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和丰富。虽然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以及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可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总在不断调整其审视优质教育的视角和标准,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一所学校的评价。
所以,形成并保持住优质学校的办学优势需要教育策划的扶助。教育策划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它是指通过对地区和学校的深度调研、系统整合、整体设计,来为地区、学校提供战略和策略构想,提供办学思路以及技术路径。教育竞争不断加剧,教育市场日益完善,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必须要引入现代策划新理念,必须尽快构建教育策划理论体系,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需要。陶西平先生认为:“随着教育改革攻坚战的打响,特别是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教育已经开始步入自主管理的新时代,办学者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运筹谋划的素养。”
谈及民办教育的发展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民办教育自身的发展需要完善,教育政策也需要认真努力完善、修订,只要合理转型,中国民办教育的市场非常大,发展潜力也很大。鼓励民办教育形成适应多种需求的办学特色,是完善办学体制格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活力与和谐稳定的源泉。”
倾心教育着眼未来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