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国时代的投资逻辑(二)


 

美国内耗---中国的机会

 

自从金融危机之后,始作俑者华尔街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作为金融危机之后上台的总统,奥巴马自然也把矛头对准华尔街。显示彻查金融危机元凶,然后推出高管限薪议案,对华尔街可谓步步紧逼。

 

近期以来,政府和华尔街的矛盾似乎已经公开化,从两件事情可以大致看出:

 

1.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将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前景从稳定

降至负面,这一降级无疑是利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来加大美国政府债务融资的难度,从而借机提升金融资本作为债权人的收益。这有可能令经济复苏不稳定的美国政府面临借钱难的问题。

 

2.近日,奥巴马总统宣布成立工作组调查油价持续走高原因。众所周知,油价背后的一只黑手是谁。

 

由此看来,资本市场的动荡只是假象,背后的原因是政府的手和资本的手在左手打右手。这一矛盾的根源就在于20107月奥巴马政府签署了新的金融改革方案,新的法案加强了对消费者的金融保护措施,加大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限制,将会使得金融机构的利润有减少的风险。而且在这一法案的基础上,未来针对评级机构和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新规也有望推出。

 

如今新一届大选会在明年举行,可以预计白宫和华尔街之间的利益争夺将会逐步进入白热化。但是,白宫和华尔街都明白谁都伤不起对方的道理,就此来看两派之间阶段性的角力是留给中国的一个阶段性机会,而这种阶段性机会如不及时利用必将稍瞬即逝。因此从国际情况来说,对于中国而言,扩张的机会来临。而金融扩张正是重要的一步。

 

中国内部存在金融扩张的能力

 

国际上通常用证券市场市值与GDP的比值来衡量一国资产证券化率的高低。如果说资产证券化率过低,就阻碍了灵活应用资本来发展经济的步伐,而资产证券化率过高则会产生泡沫的风险。

 

中国2010GDP的总值为39.7983万亿元,如果按照8%的增速来计算(实际这一估算增速有可能是偏低的。)2011年的GDP总值将达到42.9821万亿。而沪深交易所截止421的数据统计来看,证券市场的总市值为28.693万亿。GDP证券化率仅为66.75%

 

(图片引自网络资料库)

 

从图片数据来看,目前的GDP证券化率仅仅相当于06年初的水平,处于合理区间偏下的位置。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GDP与证券市值的比值一般高于70%

 

考虑到我国GDP还在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果证券市场还维持现在的容量的话,对于盘活资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将减小。从国际历史经验来看,证券市值与GDP的比值回落到低位都是较好的投资时机。因此,目前正是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影响力的绝佳时期。投资者在布局之时应该重点考虑如何享受资本市场影响力扩充带来的红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