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歌剧《茶花女》带妆彩排现场。 林晓云 摄
《茶花女》与福建情牵百年
23日、24日两晚,中文版歌剧《茶花女》将在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首演,无论演出形式、剧情创新、舞美设计都引人期待。有意思的是,《茶花女》与福建有着一百多年绵长的不解之缘: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最早是福建人林纾和王寿昌共同翻译的;在中国最早把它改编为戏剧并演出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后来在闽南生活了很多年并圆寂于此;而现在,郑小瑛教授又在厦门把它进一步草根化——以福建演员为主、向平民百姓普及。
小说《茶花女》最早由两位闽人翻译
1899年,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福建福州人林纾以冷红生为笔名,与精通法文的福州人王寿昌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译名《巴黎茶花女遗事》),于1899年2月以“素隐书屋”名义刻版印行。林纾不懂外文,他的第一位合作者王寿昌曾在清廷修建京汉铁路时担任总翻译,不仅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还促成林纾成为不懂外语的翻译家。
《茶花女》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小说,极大冲击了我国“才子佳人”式的旧文学传统,无论小说内容、文法结构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的创作。
■李叔同(左一)反串的茶花女,当年引起轰动。
弘一法师曾为演“茶花女”长期节食
1907年,李叔同(弘一法师)在日本东京创办春柳剧社,选择《茶花女》开启中国话剧史的第一页,他反串出演“茶花女”玛格丽特,据说还为此长期节食,并在舞台布景、服装、排练上出了不少钱。从当年的剧照上看,李叔同版“茶花女”纤腰细束、长裙拖地、婀娜多姿,再现了茶花女自伤命薄、婉约妩媚的神情。正如日本老戏剧家松居松翁在《艺居》上评论说:“中国的俳优使我最佩服的是李叔同君,他那优美婉丽决非日本俳优所能比拟……他为中国新剧燃放了最初的烽火”。
李叔同(弘一法师)后来不仅在闽南弘法,也到厦门生活了多年。
“郑版”《茶花女》由福建演员担纲
经典歌剧《茶花女》至今在中国长演不衰。去年国家大剧院请来国际著名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执棒兼任艺术指导,中西合璧的演出团队打造了豪华大气的新版《茶花女》;今年初,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又搬上舞台,法国当红女高音茵瓦·穆兰在剧中扮演女主角,再次引起轰动。
与时下歌剧界邀请国际大腕打造原文经典有所不同,郑小瑛教授时隔二十余年再次执棒的这部《茶花女》,坚持培植福建“草根”歌手参与演唱。饰演“茶花女”的A角请来了中央歌剧院福建籍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饰演男主角的是福建邮政艺术团的歌唱家王顺和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海归”郭伟老师,老阿芒演唱者是中国武警文工团的福建籍男中音歌唱家孙砾。
阮余群和孙砾都是从福建“草根”走向国家级文华大奖的青年歌唱家,他们的“领军”将大大提升厦门《茶花女》的表演水平。其他角色和合唱者也都是厦门的音乐发烧友。
【相关链接】
中国人看的第一部西洋歌剧是《茶花女》
小说《茶花女》是中国读者熟悉、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主人公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几代中国人,并享有“外国红楼梦”的美誉。作者小仲马一举成名后,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话剧《茶花女》上演时,万人空巷。后又由皮亚维作词、威尔第作曲写成歌剧,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广受赞誉。小仲马曾感慨:“50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歌剧《茶花女》在中国的演出要追溯到建国后。据中国第一位演唱《茶花女》的男高音、82岁的李光曦老先生回忆,1956年12月28日,苏联专家帮助中国排演的歌剧《茶花女》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这也是中国人看到的第一部西洋歌剧,从1956年首演到“文革”前的1966年,《茶花女》上演了100余场,风行一时。
1978年,中央歌剧院“文革”后第一部复排的歌剧就是《茶花女》,且由我国第一位在外国登上歌剧指挥台的郑小瑛担当指挥。1979年深秋,《茶花女》在京、津、宁、沪、杭等地巡回演出,造成轰动性影响,特别是在有2000个座位的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创下了连演40场均场场爆满的空前纪录。
林晓云 陈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