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钻石模型
摘要
依靠贱卖资源、贱卖市场、贱卖劳动力等要素生存已经到了不可能维持的地步,所以经济转型是必然的,而转型不是一个十二五规划能解决的,转型面上是经济层面的变革,核心是形成文化变革(即大众的生存理论变革),本质上是发展理论体系上的变革,总之,必须先研究在大开放条件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而后才能做出正确决策,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已经是无路可走,本文就是探索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一个成果总结。我们研究了当代产业竞争力领域普遍认可的钻石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钻石模型,文化钻石的核心是文化,文化对经济的巨大作用,则主要通过无为而治管理发挥,该模式将使得人们考虑产业竞争力问题的思路,从经济层面上升为深层的文化层面,找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真正源泉。
关键词:文化钻石模型 国际竞争力 无为而治 产业体系效率 产业智囊体系
1 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平稳发展,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1]。]
但开放并非一帆风顺,问题依然突出,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在人民日报发文列举的三个重要事实:一、在人均主要资源占有方面,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谷物产量相当于美国的26.5%、俄罗斯的54%;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则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 ,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二、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不少新兴经济体。2008年,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 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的24.8% 。换句话说就是,在创造财富能力方面,一个美国人“顶”我们16个人,一个日本人“顶”我们13个,一个俄国人也“顶”我们4个!三、在资源特别是能源利用效益方面,我们也存在着惊人的差距。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只占3.3%和5.1%。[[2]]
由这些事实可见,总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资源贫瘠,效率低下、消耗过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差的很遥远,亟待加强。如果继续如此发展下去,迟早一天资源耗尽,我们将没有任何东西可用来和外国人换回我们需要的东西,顺差将转眼不存在,并且类似淡水河谷的行业会一个个出现,我们的基本生活立即会受到国外资源掌控者的控制;为此,我们必须学会用智慧生存而不是用血汗和资源生存,智慧是什么?就是创新能力,无中生有能力,就是利用国际资源运作发展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靠出卖自己的资源换电视和汽车的能力,现在无节制的消耗资源去换汽车和电视组成的经济总量是多么愚蠢,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抛弃虚荣的GDP增长率数字,保证在资源消耗完之前,学会用效率和智慧发展的本事。靠智慧生存发展的典范,是犹太人,连国土都没有也能在国际上长袖善舞,并且不失尊严,其次就是德国,德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历来是文化的核心,是崛起的基本工具,德国发展不是靠资源,虽然他们还有资源,而其他列强,也都是资源和智慧并重的国家,而且主要依靠智慧,当今强国没有一个是靠资源和血汗崛起的。
既然大开放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不可动摇,那么我们无论是资源还是市场,基本面临着无保护的局面,外资可以长驱直入,注定要在与狼共舞中学会生存,因此,解决问题只有一条路,就是尽快普遍提升产业体系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智慧,从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学会用智慧生存发展。而且,世界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时间的极限是由两个速度决定的,即必须保证提升效率和智慧的速度要超过资源消耗的速度,如果资源消耗完了,我们的效率和智慧没有提高到位,那么我们毫不夸张的说会沦为经济殖民地;如果在资源消耗完之前,我们学会了用智慧生存,我们就是真正的胜利者,成为真正的大国,实现真正的崛起。因此,从现在就开始保护资源,我们需要强迫自己用智慧和效率生存,不允许用资源换取吃喝享乐以及面子,保护我们的煤炭、水、空气、稀有金属、各类物种等等,以给我们提升效率和智慧留足时间。
而如何能最快的学会用智慧生存,有赖于对产业规律认识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认真对待,而不是规避存在的问题;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相的综合性研究,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原理的、规范的、表面的研究,要走到产业体系的问题中去进行综合性研究,而不是坐在研究院里和大学里进行条块分割的论文式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实践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改变我国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成功的“走出去”。
过去30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效率和智慧问题是不可能用资金和规划等简单手段解决的,必须挖掘其形成因素和发展规律,并引整个产业体系,从上到下,按照规律行事,唯其如此不足以有效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2 当前产业国际竞争力典型理论的缺陷
2.1关于产业竞争力内涵与要素
目前国际上有几种观点:但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环境说,相对比较全面,他这样描述产业竞争力内涵:解释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那些因素[[3]。 ]
研究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开展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础,虽然当代竞争理论的主要模型有几种,但我们认为波特的钻石模型,能够比较完整的反映产业竞争力的各种要素,在钻石模型中,产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要条件、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要素共同决定,并且认为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次要因素。其中,生产要素指一个国家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能力水平,如人工素质或基础设施状况;需求条件指本国该产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指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如上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指企业在本国的基础、组织和基础管理状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机会是指一些非常规因素,如某项基础科技或者发明创新的突破,或者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如这次利比亚战争对我国承包工程的影响等;政府角色是指政府对企业竞争各种要素的干预力度。1993年英国学者珰宁(J. Dunning)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补充,他将跨国公司商务活动(MBA)作为一个独立外生变量引入波特的钻石模型中,[[4]称为波特珰宁模型。]
2.2在竞争力理论方面
亚当斯密于1776年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之后,竞争力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大卫李嘉图于1871年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该理论认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国家应专门生产那些自己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商品,交换那些自己较低生产率的商品。20世纪产生了新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其假设:所有国家可以具有同等的技术水平,可以要素禀赋不同,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差异,国家之间贸易的流向主要决定于这种要素禀赋的差异,这种理论强调自然禀赋。当社会脱离自由竞争时代,进入垄断时代后,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加入,促成了自然禀赋理论的过时。上世纪50年代,几位经济学家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论,代表人物有弗农和克鲁格曼,他们认为,不是要素的天然禀赋决定国际竞争力,而是要素的部署能力决定国际竞争力。而近年来,我国学者金碚业提出了自己观点,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重的理论。在众多理论当中,唯独上世纪90年代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得到许多国家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认可,钻石体系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分析框架,并且其合理性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所验证,所以,到目前为止,钻石体系是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
综上所述,关于竞争力理论,在今天的学术界尚且没有比钻石理论更被推崇的理论,但钻石理论本身也并非没有缺陷。
2.3钻石理论的缺陷
我们承认钻石模型的地位,其对基本要素的理解,生产要素、需要条件、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方面是全面的,但钻石模型,没有对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只停留在经济因素的表面,因此,对真正制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操作方法来说,显然帮助不够,会让设计者抓不住重点和纲领。文化钻石模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其价值就在于弥补这个缺乏灵魂的缺陷,在国际竞争力影响六因素之上,寻找出统领全部要素的核心,纲领,人们围绕这个核心开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活动,会更加有效,这个核心是文化。当然,对文化已经形成并稳固的国家而言,钻石模型可能是完美的,比如美国的文化已经形成几百年,需要变革的地方很少,所以,把文化当成了固定的基础,固定不变的条件,当成了人的基本特性,这在短期内是合理的,在这类国家里,钻石模型的缺陷就不很严重。但是,作为普遍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而言,缺陷就不可忽视,因为,新兴经济体,往往是处于大变革时期,文化正在变革、形成、建设中,而这种状况下,就有两种可能,建设起进步的文化,或者倒退的文化,其结果自然导致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倒退,而且,这种影响对一国而言是普遍的、巨大的、致命的。
3 文化钻石模型及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机制
3.1 文化钻石模型
文化钻石模型的基本内容:是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文化核心这一条,文化成为贯穿六因素中,凌驾于六要素之上的一个纲领与核心,而不是其中一个要素。
这一修正,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这一模型被证明是正确的,它就向人们揭示,提升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努力,不应停留在经济因素层面,应提升到文化层次,才最有效果。而文化本身不是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一个系统的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完全是一个具体的工程,而不是一个什么运动,文化代表的是国民的基本特性,使一切管理和经济因素的基础,也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下面,我们对文化钻石模型中的文化,如何影响六要素,进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钻石六要素进行分类,六要素完全可以分两类:1是产业体系管理效率和经营智慧(含有企业、产业机构、政府产业管理部门),2是市场因素,其中市场因素,更偏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产业领域的各个主体的行为,对其影响甚微,比如国内消费市场的大小,可能不是产业组织能决定的,但若政府要拉动一个市场,就立即见效,比如中国的四万亿投资等等,所以,市场因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是研究它不是我们的主要范畴,实在是因为产业界对其影响力不足,而管理因素则不同,研究它意义特别重大,这部分是产业体系的各个主体能主导的,并具有巨大影响的因素,所以,我们研究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会集中在解决产业体系的管理上,这一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解决,第一,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智慧,再探索提升一国产业体系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智慧。
3.2 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智慧的方法
企业的经营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和物质的管理具有本质不同,因为人具有思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就是说,组织管理不能像对待物质一样直接拿来拿去的毫无顾忌,而是要在和人的交流中去进行管理,这是人性的特点造成的,人和物具有本质不同,我们认为人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人是文化的自主的高级动物,因此,人的管理注定是个双向动态的过程;此外,人和人仍然有区别,管理者采取同一方式,会因为面对的对象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而能代表人类群体和个人之间差异的,主要就是文化,而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的,所以,人的本性和文化,永远是一个缓慢变化的管理基础。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被大众掌握了的生存发展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概括讲包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体讲包括:人们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对企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普通大众个人生存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当代知识人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中,而非过去社会化大生产的蓝领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中,管理方式,必然不同,因为人的特点和文化,会发生变化,突出特点是人的自主性,更加强化,因为,知识时代比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科技使人具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因此,现在的管理,必须要满足人的自由发展特点,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而纵观人类所有成果,以人的自主性为基础建立的管理,唯有老子的无为而治,而且这一管理已经被全球每个能保持持续发展的企业所验证。
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由老子提出,但是2000年来,一直缺乏操作层面的研究。2006年开始,北京成功经典信息中心,对此管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实用的操作体系,为这种人类世界最高境界的管理方法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大企业,都无一例外的在有意无意间,采取了无为而治管理,典型的苹果、微软、华为、海尔、李开复、唐骏、盛大18基金等等,我们相信,正是因为他们采取无为而治管理成就了他们的持续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无为而治管理的核心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无法实现无为而治管理,无为而治的管理的过程,也就在建设文化的过程,文化建设好了持续发展能力也就形成了,北京成功经典的研究表明:无为而治管理的要点如下:
文化性:世界万物是自有规律的,文化就是大众掌握的人类生存发展规律,人类按规律办事的天性,就叫文化性,也叫规律性。
大众性:任何大事业的主体都只能是大众,管理者只有依靠大众发展事业,无论是研究规律的工作还是具体做事,都必须依靠大众。
自主性:自主是人的天性,没有人喜欢别人的命令,这揭示了调动大众积极性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推动农村改革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个原则,按他话说“让人民干自己喜欢的事”[[5]]
无为而治管理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化性或者规律性是指,权利和管理者本身并不是真理,李瑞环说,“脑袋大不等于真理多”[[6],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与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声音所覆灭”[[7],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与大众都应按规律办事,为了掌握规律,就必须先研究规律,列宁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8],盲目的实践自然是没有效率可言的,引导并依靠大众发现研究规律,并教育大众掌握规律,就是管理者的基本责任。马克思说:“被正确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大众是人类世界最强大的力量”[[9],掌握了发展理论和规律的大众就是有文化的,因此,规律性和文化性本质是一回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一个是从本质上说,是规律,从使用价值上说,就是文化。对于企业而言,所谓企业文化往往不具有真正的文化内涵,只是借用文化的概念形式,只是理念和精神概念,不能成为一套理论体系,而真正的文化,只能是由国家主导建设的,文化的本质内容,只能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体系。第二,大众性,人类社会的任何事业,都不是靠领导者和少数精英独立完成的,都是由智者和精英领导大众来完成的,管理者的首要责任是调动大众,而带动大众的原则,自然是把大众的利益和管理者的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把组织的利益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大众利益和目标。第三,自主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做自己想干的事情最有积极性,因此,管理者要想获得人们的最高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这点,指挥和命令是违背人性原则的。]]]]
无为而治管理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这样的一种管理: 管理者,首先要组织大众研究或者选择,群体认为能正确解读世界、国家、企业、个人发展规律的相关理论,并形成指导大众发展行为的理论体系;其次,利用制度将组织利益和目标,彻底转化为大众的事业和目标,把组织利益和普遍的大众个人利益彻底捆绑在一起;第三,引导大众按照那些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去发展,其具体方式是,首先让管理制度符合理论体系,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确保大众掌握并相信理论,最终,通过大众有理论的、自主的、在企业平台上的合作发展,创造出企业组织发展的高效,这就是无为而治管理实现企业高效的微观作用机制。
3.3 提升整个产业体系效率和智慧的方法
实际上老子的无为而治理论,本来就是为大系统服务的,是为治国提出的,就是实现一国管理高效和智慧的手段,而且,被人类使用了2000年,只是使用的过程有时候很明显,有时候不明显,但是人类一直在不同程度的使用无为而治。
政教合一整体,便是无为而治管理的一种结果,宗教对管理者的最大价值在于,宗教可以让执行制度的人们不是被动的执行,而是先通过宗教传播,建立起与政府一致的宗教世界观、发展观,从而认可政府制度,自觉执行制度,实现稳定和高效的社会治理。然而,宗教理论的神话和绝对化,与真理的背离,导致宗教没有实现科学的正确的解读世界的功能,而且发展到最后暴力的禁止其他教派和科学的发展,最终爆发宗教改革,导致人类政教合一政体的消亡,最终产生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但宗教改革也并没有终止这一管理模式在世界上的发展,而是使得这个管理模式在更高级上发展,是把解读世界的理论从宗教理论中解放出来,实现由宗教和科学两大因素组成,使得它更趋于真理,比如现在的美国的文化,就是新教加科学为主的,作为美国大众的主要生存发展理论,另外就是这些理论,并不再是强加给人们的,比如美国有很多教派,只是新教是受众最多而已,所以,当代大众是政府引导加自由选择的结果,但这丝毫不改变当代管理,需要大众掌握生存发展理论的这一特点,因此,无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实施2000年的儒教的目的,还是西方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的价值,抑或是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国家的管理,都是无为而治管理的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案例,尤其是美国,仍然是这种模式的管理在治国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只是没有被人们指出而已,可以确切点说,这种管理在人类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远远高于任何现代管理理论在人类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产业体系这个大系统的高效和智慧,也必然可以依靠无为而治管理,并且从社会主义历史的经验看,靠实行计划的控制性管理不成;近来30年的经验也告诉了我们,在自由市场环境中,靠政策干预,搞拉郎配的兼并、简单的产业集群、产业联盟也不成。因为,任何规模组织高效的前提,就是对世界规律认识的一致性,即文化的一致性,离开了一致的文化,任何大的或者小的组织,都不会有最高的效率,改善一国文化,就会普遍影响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智慧,影响整个产业体系的效率和经营智慧。
宏观与微观领域的无为而治管理,在作用机制上并没有变,只是宏观操作的重点会从制度侧重,变为文化侧重,也就是说,国家和企业的两级管理中,企业级别的无为而治管理的侧重点,是解决制度和利益问题分配制度为重点,文化问题为辅,企业建设系统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只具有象征意义而已;而国家层面无为而治管理,则应侧重文化建设,因为,只有国家才有力量主导文化建设,并且效率最高,所以,国家的管理责任则是,指导大众进行规律的发现和研究,形成理论体系,制定符合理论的制度之外,推行理论的大众化,即文化建设工程,而这两级管理是相互关联的,互为基础的。一国文化没有形成的时代,国家选择的发展理论,大众可能不理解,因此,可能做出很多不符合政策的发展行为来,不容易形成高效的产业组织,因为上下没有共识;而文化的形成,则必然是国家发展路线的大众化的结果,必然标志着上下一致的认识,大众、企业家、政府对世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普遍认清竞争对手和环境,因此,自然也为产业组织的效率、规模运作、引导力提供了基础思想保证,使得产业组织容易作出正确的战略,对于集群、产业与银行的结合,讨价还价等经营智慧容易形成并发挥出来,而不再是思维一片散乱的难以形成一致对外的竞争力。
从无为而治管理来看,文化是一国的根,是一国经济的灵魂,是一国崛起的支点,也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3.4国际竞争中民族主流文化的角色
文化钻石模型中,文化的作用是这样发挥的,见图1。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由该国企业管理的普遍效率(产业体系效率)决定的,而一国企业的普遍效率的高低,则由该国大众普遍的生存发展能力决定的,而大众的发展能力,则是由该国文化决定的,而文化则是由政府推动的,同时文化的形成以社会的生存发展理论研究(文化研究)为前提,而生存发展理论的变革和创新的最大动力,则是民族危机,而危机必然是少数国家的进步造成的,而这种进步,就是指某一些国家而不是全部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该图展示了文化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核心作用关系,而其中最需要解释的,就是企业的普遍发展和大众发展、以及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如何形成的,而这个关系正是无为而治管理的精髓。
图1
4 总结
文化钻石模型,给出了一条以文化为主线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路,按照文化钻石模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全社会的理论化,政府、产业组织、企业、国民。首先由国家与社会机构合作研究从国到民的发展规律,而后由政府管理部门按照规律调整产业制政策和规划,同时国家要推动理论的大众化,目的是使全体国民成为有理论的人、明白人,有文化的人,从而实现产业组织行为的高效和智慧。过去我们在物的方面思考的多,而在文化方面思考的少,很多问题没搞清楚,这必然反过来促成物质发展的盲目性,所以,文化的重要怎么说都不过分,因为,文化是一切管理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水平,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总理论,文化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没有文化只有物质的民族,必然是盲目的没有前景的。因此,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文化之上,必须不再被金钱蒙住眼睛变成近视,才能彻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民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