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需要走与公民共存之道


  最近这些年中国企业弄出来不少丑闻。远有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近有双汇集团的瘦肉精。最近据说双汇有遭人陷害的嫌疑,背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之争。对此我们姑且不论。

  中国企业的日子其实是非常艰辛的。他们需要做到与官府共存,与新闻媒体共存,方可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在官本位和沉重税收体制下的中国,企业需要剥夺公民的福利,形成利润,并将其部分转移给官府、媒体,才能够侥幸胜出。于是,中国企业可以与官府、新闻媒体共存,却惟独难以与公民共存。后者通常反而是用来出卖的对象。

  此外,出口导向型经济原则指导下,外国普通公民在中国企业产品面前所获得的礼遇远远高于普通的中国公民。比如,据说出口的茅台酒大多是真的,而在中国各大商店销售的茅台则都说不准。所以,到国外去买茅台,便宜又实惠。

  但是,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随着出口导向型经济遭遇一定的困难,随着中国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未来的中国企业越来越需要走与公民共存之道,才能维持其不败之地。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官府、特权人士减少对企业的压力,让更多的消费者·生活者获得对于这些企业的生产活动以监督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有这样一种自我意识。

  我在北大求学的时候,曾经随同导师刘世定一块儿去他朋友的企业做调查,他的朋友就发感叹:“什么时候像刘世定教授这样的人做企业能够挣钱了,中国就大有希望了。”

  如今我毕业的不少硕士生都进了房地产公司,每次见面,一个做房地产策划的学生就总是会跟我说:老师,现在的企业营销就是忽悠,全是假的。

  又听说一个检疫部门的工作人员最近退休了,感觉顿时轻松了许多。当年他工作的时候,心理压力总是非常的大:明明知道送来检疫的东西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就是不能够不让其过关。一方面是商家送的礼金不少;另一方面是如果自己卡住了不通过检疫,相当于断了其他同事的财路,除非你不想在这个地方干了,否则的话,就得随大流。

  中国人在防治腐败的问题上喜欢搞多级监管,搞分解动作监管,一个人管一个环节,结果往往形成短板效应:众人皆醉我独醒,对清醒者来说是性命攸关的。所以,聪明人总是要装糊涂。在中国,腐败问题要么不查,一查就是窝案,就是一大串的腐败分子。

  据说医药代表每个月都要给大型医院里面的领导、医生、护士们送钱。前一段时间有人爆料:山木培训的一个分部给当地的领导过年送钱送礼。求证于一些企业,这是常态。企业负责人表示:送不送是我的姿态,收不收是他的事情。这些钱怎么来?必须靠出卖消费者的利益而来!

  消费者在众多的利益博弈中,如果偶尔被尊重,也不过是当作一张牌来打。就好像360与QQ的那场争端一样。

  这就是目前我们企业的生存状态和运作环境。

  日本的企业在其克服“泡沫经济”后遗症的时候,特别强调“与市民共存之经营”。中国的企业呢?距离这条道路还有不短的距离啊。还有一系列的体制性障碍需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