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http://news.sohu.com/20110430/n306691320.shtml)(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杜巍巍)(题目为《博士生为写论文能上期刊推迟治癌 肿瘤疯长一倍》)大病当前,是保生命还是拼事业?35岁的博士生萧枫(化名)选择了后者。得知自己患恶性肿瘤后,为能完成上国际刊物的高质量论文,他2个月不治疗,致使肿瘤疯长一倍。昨日,面对医生的不解与惋惜,萧枫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说,写论文不是为拿博士文凭,而是看重提高水平,“为了事业,我不后悔”。萧枫是广西人,出生于1976年,1999年从武汉某重点高校毕业,在南宁一大型农药公司工作,待遇不错。萧枫认为自己更适合做科研,重回母校读研。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攻博。根据要求,萧枫只需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就具备博士毕业条件。他给自己定了更高要求:发表高影响值的国际SCI论文。萧枫读大三时,身上曾起红斑,治疗后缓解,但每年春季都会发作。2006年读博时,右侧腰部长出一硬币大小包块。上年底,包块突然长大。2月底,萧枫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包块大过一拳,形如蘑菇。接诊的皮肤科医生江珊经病检,确诊为T细胞皮肤淋巴瘤,属恶性肿瘤。 江珊当即拉着萧枫到肿瘤三科,主任张一桥表明利害:立即住院,T细胞皮肤淋巴瘤,早治不仅可控制肿瘤生长,还有治愈可能。萧枫迟疑后离开了。 4月14日萧枫才回到医院治疗。这时,肿瘤已扩大一倍,包块大如两拳,出现溃口流脓。医生说,肿瘤发展到III期,治疗更困难。 昨日萧枫说,确诊时论文已被SCI预录,进入补充试验的最后阶段,他必须在实验室观察结果。
看了这个报道,我确实感到遗憾,为我国的博士如此的愚蠢和无知感到遗憾。
首先,我是同情萧博士的遭遇的,我为他顽强的精神,表示佩服。
其次,我为萧博士没有最基本的医学和免疫学知识感到遗憾。我想说,如果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学习过健康免疫学的知识,也许就不至于......。不过,这样的话就不说了。谈谈萧博士的病吧。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免疫增殖性疾病,属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种,系恶性辅助性T细胞疾病,常开始于皮肤而后累及骨髓、血中淋巴细胞、淋巴结和内脏器官,包括具有独特和重叠临床表现的蕈样肉芽肿和Sezary综合征等。其病因仍然不明确,病程一般缓慢,在不同发展阶段,生物行为也不一致。目前,尚未找出可延长患者存活的治愈疗法和确实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皮肤淋巴瘤。第二讲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1月第31卷第1期)。所以,从萧博士的叙述来看,他在大三的时候,也就是1998年,就已经出现了皮肤的病变(即I期症状)。由于没有正规的检查和诊断,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得到正规的治疗。所以,他的症状是被耽误了整整13年,而并不只是在乎这一个多月(从2月底到4月14日)。同时,淋巴瘤的分期主要看侵袭的淋巴结的区域,如III期的定义是,“横隔两侧淋巴结受侵犯”(http://www.bgwicc.org.cn/jbcs/3350.html),而并不是靠肿瘤大小来判断的。而该报道的作者也没有任何医学和免疫学的知识,竟然说NHL是“癌”,但其实“癌”主要是指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而NHL是来源于结缔组织的肿瘤,不宜称为癌症。更是把肿瘤大小作为严重程度的唯一标识,这是非常不妥的,会误导大家的。也有必要学习一下免疫学的知识。
其次,我认为,萧博士耽误病情的理由,是十分愚蠢的。为什么一定要发SCI呢?SCI是什么?不过是愚弄科技管理部门的数字而已。文章发表在什么杂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科学,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有价值。我不知道《论语》是不是SCI收录的,不知道《圣经》是不是SCI收录的,不知道《共产党宣言》是不是SCI收录的?但这些都是后人一直学习的经典。所以,只要有意义的文章,能够被后人流传,才是重要的。SCI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所谓什么影响因子高低就更没有意义。我理解现在高等学校就知道用SCI,用影响因子说事。但萧同学完全没有以生命相搏,这是没有意义的。萧博士的遭遇就是今天,SCI对中国科学界和知识分子迫害的典型。
不过,作为研究人员。我认为,萧博士不必沮丧和后悔。因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表现各异,多进展缓慢,可以采用化疗、放疗,甚至免疫治疗,在多数病人都可以缓解,甚至完全缓解。而1个多月,对于治疗影响,也许也不会太大(我没看到具体病例,不应该如此武断的)。所以,萧博士不必丧失生活的信心,应该相信现代医学的能力,只要有足够的治疗经费,这个病多半还是可以治疗的。只是为了SCI耽误一个月是不值的。
最后,我还是希望每一位大学生,每一位公民,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学习一些必要的健康免疫学知识,增加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能力,也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