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这一天,又想起了我的姥姥
——我心中的“孝顺”
去年清明的一篇随笔,记录了我对姥姥的印象,以此寄托了我对姥姥的思念。又是一年的清明,我又想起了我的姥姥,老人家就是这样一位让人永远记在心里的人。清明时节,对已故亲人寄托哀思的方式有很多种,多半人是去上坟,摆上果品香案,焚化纸钱,也有人求祖宗保佑。这些事情我都没有做,但是我是在心里在思念我的姥姥,这恐怕就是人们说的“心祭”吧。
我倒觉得心祭这种更为精神层面的祭奠更能寄托我的哀思,从心里去感激老人对我的爱护和恩泽。在思念姥姥的过程中,我原来一直是思念的心痛,甚至有时痛哭流涕,尤其是我刚刚工作的时候,姥姥生前对我那么的好,而我无力回报,一方面见不到姥姥了,另一方面又不能回报姥姥,这是我伤心的最重要的原因。说来奇怪,今年我却没有,因为令我伤心的两件事我都想通了。姥姥虽然见不到了,但是她永远地在我的心里,在我的心中她得到了永生。我虽然没能在姥姥活着的时候报答姥姥,但是我找到了回报姥姥最好的方式——实现姥姥的愿望。
姥姥生前是一位极为善良的老太太,她所生三女一子,我的母亲是最小的女儿,目前大姨已身归那世,二姨处境一般但却不必我们过度关照,唯有舅舅生活时遇艰难,况其他的外甥、外甥女或由于自身处境困窘、或因为人性品德缺乏必要的修为,无力或不愿援助。我想姥姥如果在世,这一定是她老人家最牵挂却无力解决的事情。报答姥姥,这无疑也是一个最好的途径之一。想到这,我的心情能够释怀很多。以这种方式寄托对姥姥的思念,我会觉得很幸福。对一个人好的本质也无非就是让这个人感到幸福罢。所以,这一个清明节,我对姥姥的思念又多了一层幸福的温暖,心里很充实。此外,在我的人生中,每做一件事情,我都会想一想姥姥是不是会支持、满意,我想这或许也是我能对姥姥的一种回报。
今天和妈妈通话,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很高兴。我想对待老人的孝顺恐怕要分两类,一类是如何在生前孝顺,一类是如何在身后孝顺。老人生前,在保障好老人的物质生活的条件下,多给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尽量多的去实现老人的想法。老人身后,前两条都没用了,但是尽量地去实现老人的想法和愿望是仍然可以做的,而且可以做一辈子。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时候,经常想想逝去的老人是否会支持、满意,这样就会逐步形成一个人为人行事的基本准则,这恐怕是老人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得到这笔人生宝贵财富后,我们需要感恩,这或许就是我们要“对老人生前要孝顺,在老人身后要祭奠”更深层次的缘由罢。
2011年4月5日
徐策于木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