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约谈”的洋日化会亏本吗?


“被约谈”的洋日化会亏本吗?
 
昨天傍晚,联合利华中国公司发表声明称,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公司已决定暂缓原定于4月1日执行的价格调整。
记者同时获悉,北京一家大型超市已经接到了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和宝洁部分产品延后提价的确认函。其他部分超市将自行暂缓涨价。之前,上述四大日化巨头旗下部分产品定于4月1日提价。(1日新京报)
最近一段时期,有关联合利华等洋日化品牌集体提价的消息一直牵动着民众的神经,不少地方甚至刮起了一股比较猛烈的抢购风,涉及企业语焉不详,一些超市称已经接到提价通知,有关方面表示仅仅是传言,随后又有消息说,国家发改委正约谈这些洋品牌,弄得公众莫衷一是,不知如何是好。
联合利华们暂缓调价的确切报道,终于让大家松了一口气,这无疑是发改委“约谈”的效果,也说明国家一直关注着市场的变化,关注着物价给民生带来的点滴影响。然而,宽慰之余,又不免杞人忧天起来:这些洋日化们“被约谈”而暂缓涨价,会不会因此而出现亏本,陷入经营困境?暂缓,会缓多少时间,涨价风潮终归躲不过吧?
其实,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日化用品虽然与百姓生活也算得上是息息相关,但终究不是国家实行管制的商品,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和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价格调整也是正常的事,只是一度风传的几家洋品牌巨头联手涨价,很是让人紧张了一阵子,尽管它们纷纷表态不存在串通涨价,违反反垄断法规定,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大家的担心并不多余,多少得到了印证。
不过,毕竟日化用品不是由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毕竟日化企业就是听政府的话不涨或者缓涨,政府也未必能够给予补贴,因而,“约谈”式的价格调控到底能够起多大的作用,有多长时间的效力。尤其叫人忧心的是,一旦那些巨头们真达成某种默契,集体涨价牟取暴利,又不把政府部门的“约谈”当回事,那广大民众岂不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因此,大家固然希望关键时刻,政府部门能够果断出面“约谈”,抑制有关商品的不合理、非理性涨价行为,但更希望能够真正让市场的杠杆起作用,由制度和法规发力。在买方市场时代,无论是国企还是外资品牌,只要把它们的经营行为严格约束在法律的框架内,想必涨价的冲动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抑制,为竞争考虑,即便是想涨,都不会轻举妄动,政府部门也可以少为此费心劳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