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多寡能否成为衡量成败的标尺?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发微博称,培养财富意识是其工作内容之一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多数网民对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不过也有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天府早报》4月6日)

      学生4000万的身价,对于老师而言,可能确实是一种风光和荣耀;可对于大多数芸芸众生来说,不免是一种压力和刺激。人非圣贤,不可能餐风饮露,也没有必要真的视金钱如粪土,正如董藩老师说得那样,“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不过,完全以金钱多寡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成败与否的标准,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作为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的导师,其学生大抵也应该“专业对口”,毕业之后大多将投身到烈火烹油般的房地产行业。而按照时下这个行业普遍的暴利情形看,董藩老师提出4000万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似乎也并不是特别过分,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不能说特别大。比如,地产界名人任志强就对此表示理解,认为董藩的话是老师的“一种希望”。

      只是,这样的“成功”因为其附带了太多的限制条件,只能是一种极为个别的要求,因而不可能成为一种普泛的“师之道”,更不应该随意转移语境、将其上升到一种普遍的价值观。退一步讲,成功了、自己富了,固然可能是教育的成功,应该得到老师首肯,但是,没有成功、依然贫穷却绝非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董藩老师刻意将二者对立起来,未免荒诞。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都特别强调“德性”在人才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君子以厚德载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这些千年以降传承不辍的信条和理念,犹如暗夜中的火把,长久照耀着中国人修身、教化的道路。可以说,抽掉了这样的内容,传统教育必将成为浮泛、无根的存在。在一些特殊时代环境下,这种强调甚至具有了某种宗教的性质。

      当然,强调德性并不意味必然排斥财富。事实上,传统教育中并不特别排斥“货殖”的价值,孔子在世时就不是特别鄙视财富,不吝于对“富学生”子贡的赞美。只不过,这种不排斥、不鄙视的底线,依然是以德为先。衡量一个人才成功与否的标准,依然是德性而非财货。“富而好礼”固然也是一种值得倡导的选择,“穷且益坚”,却向来是人生的楷模。

      董藩先生以4000万的身家标准衡量学生,一方面触碰了教书育人、垂范学生的传统教育底线,造成了人才衡量标准的价值混乱;另一方面,也某种程度上刺激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引发了公众对于时下地产行业暴利的愤怒。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其部分言论的合理之处,譬如合法致富对于社会的贡献大、帮助了低收入者等等说法,也往往顺理成章地被遮蔽了。

      财富本身无所谓对错,错的是单纯的、极端的以金钱衡量人的价值观。北师大教授董藩的这番骇人高论,坦率则坦率矣,其价值观确实显然有问题的。其不以为非、大放厥词的胆气,既是当下高等教育的悲哀,也验证了其本人教育的失败。联想到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界、文化界对于“大师”的期待,董藩老师的见识让人感觉到,所谓“大师”,正是一场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