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没有放弃中国“第三城”之争


热焦点评(1188):广州没有放弃中国“第三城”之争

彭澎接受《羊城晚报》采访

 

题外话:广州代表团虽然在六市考察中特别重视天津,但并没有在“第三城之争”中认输!

首先,广州学习是知己知彼,学习对方长处,并以他方之长补自身之短,同时也对优劣势了然于胸。

其次,广州启动4720亿的庞大投资计划,显然有针对天津投资增速远远高于广州的事实。

再次,滨海新区占天津GDP60%以上给广州以新的启发,“开发南沙,再造一个新广州”将是一大战略举措。

最后,城市群导致中国“第三极”与“第二极”之争可能将省政府的注意力转向广州与珠三角一体化的思考和布局。目前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形成中国经济增长三大极,在珠三角仍在继续与长三角争夺“第一极”的同时,环渤海可能已经瞄准了“第二极”。而成渝经济区在确认“第四极”,海西经济区与武汉经济区也在“争四保五”。

“极”与“城”两者有联系,但长远来看,“极”所代表的城市群之争可能更为重要,它涉及到产业、城市功能的统筹兼顾。

 

坚守了20多年的地位受到挑战,市长率队集中赴六市考察、学习、寻求合作

保卫“第三城”,广州再出发

 羊城晚报记者 许静

  天津 、合肥、南京、苏州、上海、昆山。上月18日到24日,由广州市市长万庆良 率领的代表团,集中赴六市考察,密集程度前所罕见。此行被称为一次“感情之旅、学习之旅、合作之旅”。

  促使广州加快“学习”与“合作”的压力和危机意识从何而来?是《珠三角规划纲要》对广州有关国家中心城市 的重新定位,亦或是后亚运时代广州对自身发展的新期许。但毋庸质疑的是,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关于内地经济“第三城”的论战,似乎是主要动因之一。早在2009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朱小丹就已经提醒,兄弟城市的经济总量很可能在今后几年内赶上广州,广州的“第三大城市”地位有可能不再。

  保卫“第三城”,广州再出发。

  第一站:用心学天津

  上任一年来多次强调要保持经济总量全国第三这一“江湖地位”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从上月18日开始率领广州市政府代表团到兄弟城市学习考察,而第一站就选择了最有可能超过广州的天津。万庆良要求随行的代表团成员“用心看天津模式,用心听天津经验,用心比天津速度,用心学天津传奇”。

  18日下午4时,万庆良一行刚下飞机,就直接来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附近的空中客车A320天津总装厂。了解产业规模、规划布局等问题后,万庆良认为这种通过一个重大项目构建一条产业链的有效做法,值得广州空港经济区学习借鉴。次日,他还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往天津滨海新区,认为这对于开发南沙,打造一个新广州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合肥,代表团重点考察学习滨湖新区的发展经验;在南京,学习南京古城墙的规划、管理和保护;在苏州,学习苏州城建的大气 优美;在上海,代表团深入实地调研上海洋山深水港、临港产业区重装备区等地。

  对苏州下辖的县级市昆山,广州也虚心求教。昆山居全国百强县之首,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其成功经验,也是广州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好借鉴。

  4720亿:再造“新广州”

  12年前,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林树森喊出“开发南沙,打造一个新广州”,近来这句豪迈的口号再次被频频提及,显示创业的激情再一次激励鼓舞广州的主政者和建设者。

  根据省政府《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2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未来2年,广州将启动24项总投资达4720亿的重大项目。随着这些亿元级重大项目的推进,广州的综合实力将再上台阶。它们是———

  汽车产业———未来10年,广州将建2-3个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主要推进广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研究院基地建设与研发、电动客车产业化等项目。其中,今年汽车产值力争实现1700亿元,到明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到2012年年底完成国家示范推广任务。推进建设广汽自主品牌、广汽客车、广汽丰田 、广汽本田、东风日产等新能源汽车项目,争取到2012年形成年产新能源汽车3万辆以上生产能力。 

  除此以外,华南地区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项目、新药创制孵化器、中新知识城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也将在未来两年内启动,这些项目在即将深刻改变广州经济结构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广州的城市功能。

  第三极:不再是一座城?

  就在人们为中国城市的座次争论不休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在浮现:中国还会不会出现第三城? 

  引发这一疑问的,是目前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城市群 的兴起。今年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合作就提出,要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而深港合作,广佛同城 ,也使得原有的行政区划界限在城市竞争力这一话题上逐渐变得模糊。相对于北上广,现在人们更多提到的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综合竞争力。 

  城市群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律性现象。以伦敦为例,虽然在一般的观念中,伦敦是一个“城市”,但在英格兰的行政制度上它并不具有城市地位,而是大伦敦底下两个次级行政区,伦敦市(City of London)与西敏市。

  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是否还会以城市为单位出现?正如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指出,中国会不会出现第三城,还是个疑问。

  广州和天津城市综合竞争力PK

  广州

  综合竞争力/排名

  0.666/6

  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

  0.707/165

  经济规模竞争力/排名

  0.667/5

  经济效率竞争力/排名

  0.419/17

  发展成本竞争力/排名

  0.670/32

  产业层次竞争力/排名

  0.308/19

  收入水平竞争力/排名

  0.328/27

  天津

  综合竞争力/排名

  0.6532/7

  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

  0.797/72

  经济规模竞争力/排名

  0.585/6

  经济效率竞争力/排名

  0.355/36

  发展成本竞争力/排名

  0.610/68

  产业层次竞争力/排名

  0.304/20

  收入水平竞争力/排名

  0.355/23

  数据来源:

  中国社科院

  广州市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策研究》 

  ■背景

  谁是第三城  变得不明朗

  不算地位特殊的香港和澳门,中国城市有个习惯性的排位:北上广。恐怕没有人会质疑北京和上海的座次,但中国第三城的排位趋势近年来正逐渐变得不明朗。 

  从GDP接近的深圳到北方重镇天津,发展中的各大城市对广州“第三城”地位的挑战一直不断。而今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逐渐明晰,人们对中国各大城市的竞争力又会有一轮新的审视。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在新的一轮国家规划中,它们的定位、优势、短板都在进一步凸显。

  广州,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GDP第三位,在这一轮城市座次的重新“洗牌”中,也面临着外向型经济优势减弱,土地空间缺乏和周边城市支持力度不强等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发力使国家政策更多向直辖市天津倾斜,空客A320总装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天津;深圳、苏州、成都、重庆等城市也因区域发展定位的明确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后发优势。这一切,都使得广州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观点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

  争第三城不如叫板新加坡 

  汪洋书记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广深要敢于叫板新加坡、首尔,如果广州只停留在和国内城市竞争第三城,那就不过是“窝里斗”。广深不能只和国内城市比“第三城”,而是要放眼世界,和国际知名的大城市比。 

  通过近年来的转型升级,广州已经初步具备了和著名国际大都市叫板的实力,经过“退二进三”的战略,广州市服务业的比例已经占到60%,国内仅次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设计正在蓬勃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给广州的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这也为广州拓展了未来的发展空间。萝岗的中新知识城,南沙的中新知识城,都将成为未来广州新的增长极。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博士: 

  以GDP论英雄,广州会很辛苦

  “第三城”的主要竞争者广州和天津各有优势。如仅以GDP论英雄,广州要保持中国“第三城”的地位会很辛苦。但除了GDP,如果保持综合实力第三的位置倒是完全可能的。一是强化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东盟区的地位,这种地位是以广东省为依托的,如此,可能中国短期内难以找到第二个城市与广州相提并论;二是大力发展大珠三角一体化,通过粤港澳深度合作,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样又可能形成世界第三大城市群的地位,而现实世界格局是以城市竞争力论输赢,更是以城市群竞争力决定影响力;三是提升广州在整个华南地区乃至泛珠三角的地位,这可能是天津短期内难以达到的区域影响力。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