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能回头吗?
霍韬晦
背景资料
现时福岛炉核电厂内的炉芯温度始终未能成功冷却,所以菅直人的言论的确是事实。而霍教授所写的〈人类文明能回头吗?〉一文,是从人类文化的深层视点,提出发人深省的睿见!
三月十一日,日本东北沿海发生九级大地震,触发海啸,巨浪高达十米,无数房屋倒塌,道路断裂,汽车如小积木般被卷入海,死亡及失踪人数超过两万,经济损失更高达三千亿美元,为九五年神户地震之三倍,是人类有经济数据记录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
但问题的严重性不止此。由于地震引起福岛核电站其中两个反应堆出现氢气爆炸,电力中断,冷却系统失灵,大量核幅射泄漏出来。若再不降温,炉芯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是核灾难,虽非全由人为,藉大地震而起,但人不能辞其咎。首先是核电的安全问题。据统计,由一九五二年至二○○九年间,全球至少发生过九十九宗核事故(以每宗损失超过五万美元为准),总损失在三千亿美元以上。(光一九八六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尔之核电厂爆炸,损失已达二千亿美元,遗害至今未息。)经济损失尚在其次:经济学者甚至认这是经济发展的新机会,因灾后必须重建,这便提供工作机会和重新规划的机会;旧物不去,新者焉来?这是经济学者和某些历史学者的理性之言。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对当事者而言,却是莫大的痛苦。你不在现场,也许不能刺激起你对生命的深沉反省:死亡,就是因为我们要发展经济吗?无辜的人以其生命作代价,是为了谁的利益?
人无情,便会冷漠;人眼中只看到经济,便只懂得投入和产出的计算,盈利成为唯一的价值,扭曲了生命,伤害了环境,这代价多大?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这其间的隐性成本多高?这不只是核危机、核灾难的后遗症的处理费用,更重要的是人类会牺牲他们的将来。试想:当你的家园荒芜,下一代乃至再下一代人患上核幅射后遗病,男子不育,妇女停经,新生儿有缺陷,土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适宜耕种……例如这一次日本东北的几个县,农业、渔业、水产业、观光业都几乎全被摧毁。用日本首相菅直人的话:整个日本东北,也许从此放弃。这样的代价,如何计算?为了节省一些显性的能源成本,冒险建造核电厂;为了趁上经济发展的列车,不甘后人,却不知道这列车驶向何方?当死亡到来,悔之已晚。
人就是这么现实:由于经济巨轮愈转愈快,消费产品愈来愈多,GDP不断上升,对启动生产能源的需求亦愈来愈大。这是一条不归路。其势已成,所以各国政府无不以能源的安全供应为第一要务。美国为甚要打伊拉克?炸利比亚?完全是为了守护它的石油利益,却以保护人权、建立民主制度之名开战,十分虚伪。但即使耗尽力气,石油也会有枯竭的一天。为了不被控油国牵制,也为了节省成本,加强竞争,未雨绸缪,各国政府都要另辟蹊径,找寻新能源,或代替能源。这是战略问题,否则将使自己陷于被动。
在各种代替能源之中,太阳能、风能最廉宜,但技术未成熟,能产生的能量值太小,不足以供工业之用。唯有核能显性成本较低,技术又比较成熟,表面清洁,对环境不构成污染;在急切需求之下,成为唯一选择。饮鸩止渴,没有办法。明知有很大风险,但人在悲剧还没有发生之前,总是意图侥幸。从这个角度看,日本福岛的这一次灾难,是资本主义的核心思维—功利主义的警钟。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往何处去?提升一点说,也就是人类的文明往何处去?我们享受着丰富的科技产品,由衣料、食品、交通工具、家居设备、通讯、聚会、娱乐、竞技、生产、管理……,无一不与科技有关,也就是与源自西方的现代文明的发展航道有关。我们趁上了这条船,已经无法回头。我们即使能解决能源的短缺问题,或能源的风险问题、成本问题、后遗症问题,也不能解决愈来愈急速的生产和耗费大量地球资源所引起的环境保护问题、生态失衡问题与持续发展问题。按照我们今天的生产速度,地球是总供货商,但她的可耕种的土地、可利用的各种矿产、森林、天然气、地下水,甚至洁净的空气,还能供应多久?地球亿万年的储备,过去两百年间已挥霍了大部分,不久之将来就会完全枯竭。可怜整天想刺激GDP上升的经济学家,可有为地球的未来经济想一想︰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最后会把人类变成怎么样?
人类以为自己总有办法,科学家以为总有新技术以解决困难,那不过是盲目乐观、单边迷信。事实上人最大的问题是看不到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一味向前求取满足,而忘记了对别人和对地球的伤害。这一阴暗不化除,技术全部变成帮凶,最后人类一定被自己的欲望和野心埋葬。
(作者:霍韬晦教授。原刊《法灯》346期,2011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