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枯竭”是冼岩先生对当今最高层官僚的一个判断。他说:“政权高层的利益化和这种利益格局的固定化,导致了权力最高层的动力枯竭:只能顺着原有惯性维持现状,不能提供改变现状的加速度。这是中国当下政治的总病根。在这种状况下,从严治官固不可能,民主化更不可能,宪政不可能,社会主义不可能,儒教不可能……反腐,也只是一种调剂与点缀”。
就此,王霄先生在其《再论中国最高层官僚的动力枯竭》一文中进步写道:“我理解,动力枯竭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指的是某政治主体的政治责任、理想信仰、热情干劲、创新精神、伦理道德的全面衰退,如果这个政治主体处于统治地位,那么它就表现出绝对的保守、僵化、懈怠和昏聩。它一般出现在历朝历代的末世即一个王朝覆没的前期。”
在本人看来,“动力枯竭”不是某个政党单纯面对的个别问题,而是所有政党、所有国家和整个人类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只是,在中国社会快速步入的历史转型期,执政党所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更加艰巨。从根本上说,“动力枯竭”不只是与政党权力对应的社会政治问题,更是人类发展如何获得必要社会支撑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动力枯竭”主要是人类在发展理念上普遍缺少社会前瞻、缺少文化创造、缺少新意构想所致。乃至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中,不足以把来自各方面的发展因素迅速地整合起来,构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不足以在这种运行机制中,让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全面的社会保障。
换言之,这个意义上的“动力枯竭”,并不是单纯凭借民主政治、政党轮替、国家解体可以轻易解决。这是政客们对待人类历史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政治推脱。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根本没有找到缺少“动力枯竭”的社会本因。问题很清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取“发展动力”——这个问题,并不像某些政客设想的那般简单、那样一蹴而就。
从哲学的角度说,无论政党、国家或是人类社会,它们对发展动力的社会获得——必须深刻体察:谁是全球经济生活的真正主体,谁最能驾驭全球市场、谁最能决定人类未来的文化走向?当今的政党、国家和人类,将如何从中获取无尽的社会动力?前一个问号倘若解决不好,后面的问号就永远是一个历史之谜。
因此动力的社会获得,就成为与人类命运紧密相关的发展主题,乃至所有国家、所有政党都要把从前的政治理念让位于这个发展主题。这就需要把他们的政治作为——放在“社会发展方式”的文化探索上、“观念方式”的根本转变上,和“实践文化”的科学创造上。倘若偏离了这样的发展主题和政治作为,任何政治哲学上的理性说教与革命都将于事无补。
世界是在运动中寻找变化的。问题是:这种变化是在业已构筑的有序之中去建构、来寻取,还是在社会动乱之中去重建;民主、宪政是在有序之中去奠基、来培育,还是在毁灭之中去建立。——这才是全部问题的政治分野!
个人以为真正意义的“动力枯竭”:是不能因应自己国家发展状况和全球一体化的自然历史进程找出中国社会乃至所有转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无法在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下构成有效的社会合力,因而不能在业已构筑的(与全球经济接轨的)社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建构,因而缺少必要的社会执行力。一个不具有社会执行力的政党,一个不能以市场化方式行使自身社会权益的国家和民众,是无法承担人类命运、履行社会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