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和文化产业重建的意义不仅属于四川
李华新
当地时间5月11日在瑞士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减少灾害全球平台大会上,成都、威尼斯、孟买等8个城市被授予“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称号。
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如何有效建立应急机制,增加防灾减灾投入,高效进行灾后恢复重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为此,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在全球抗灾减灾领域发起“让城市更具韧性行动”,确定了让“城市更具韧性的十大准则”,作为“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评审的重要指标。(《四川日报》11-515)
剑门关蜀道文化产业园、绵竹年画产业基地、阿坝藏羌文化走廊……近日在广元召开的全省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场会上,将文化产业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应用于各地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成为重点议题。(《四川日报》11-05-15)
走过三年重建历程是汶川地震灾区,成绩是显著的,而成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瞩目成就,建立了一套综合防控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和成果。经过联合国减灾战略署严格评审,成都市从全球2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之一。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将组织世界其他城市学习和分享成都的经验。
这些经验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是因为成都不仅是一个在西南具有高地意义的城市,同时成都的文化气息也是相当浓厚的。
当年在地震中一些遭受到摧残的文物面临的局面是相当严峻的,而如何恢复这些具有千百年来的历史留存的文化遗产,是成都的历史的部分,如何重建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财富,如何在重建过程中体现到这种用心,3年来,四川省灾后文化重建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产生显著的辐射作用,独特而丰厚的文化资源要素全面融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产业振兴。
目前,我省列入生产力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的62个文化产业项目已基本完工。从项目规划、施工建设、政策保障上,灾后文化产业重建项目纳入当地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项目。以剑阁县为例,灾后打造的剑门关文化产业示范园开放一年以来,接待国内外游客数10万人次,仅政府票务性收入就达到2000多万元,相当于地震前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和的50%。
自然了对于这些具有文化含量的文化项目,它应在继续保持过去的原有的文化价值和分量之后,其文化品位和对于人们的文化吸引力,是只等增加和不会减少,这样的一个目的如何达到,对于四川来说也许这其中的经验的确是值得总结的。而这似乎也是历经灾难的四川和成都以及地震灾区的其他地方,在重建之初,有具体的规划,从而使得这些地方能够重新矗立在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场景的一个重要思路。
四川对于文化产业的思路因为有了重建的经验,因此如何使用这些文化经典,并且据此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四川的重建以及其中的文化重建的意义,以及超出了四川。在减灾的城市文化层面上,每个各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构建,它不能丢弃,更不能任期荒凉,需要人们在城是建设上留有足够的空间。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