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杨士奇二首清明有感诗


洪熙元年(1425)清明节,黄淮、杨士奇等陪随皇太子朱瞻基谒明成祖朱棣长陵。黄淮赋诗《清明陪谒长陵过田家有感》,杨士奇相和《次韵黄少保过田家有感》。

《清明陪谒长陵过田家有感》  黄淮

 

散步入农家,兴怀重叹嗟。晨餐兼草实,蔀屋带风沙。

力疾心何切,营耕事尚赊。调元资宰辅,深愧负重华。

 

《次韵黄少保过田家有感》  杨士奇

 

水旱农艰食,兹乡实可嗟。扫田纷拾秛,为饭杂蒸沙。

岁赋征乃急,秋成望苦赊。吾徒何补益,肉食老京华。

 

    这是二首官居高位者的自责心态诗。此诗作于洪熙元年(1425)清明节,黄淮、杨士奇等陪谒明成祖朱棣长陵。当时,宣宗皇帝励精图治,黄淮、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诗中隐晦地表露了他们面对民间疾苦的社会现实,也不免引疚自责,从容问民间疾苦。有所论奏,宣宗皇帝皆虚怀听纳。

    据史料记载:太祖教谕太子,必命遍历农家,观其居处、服食、器用,使知农民勤苦之劳。成祖朱棣之教太孙,深得太祖心法。昔商高宗为太子时,其父小乙,常使之久居民间,与小民出入同事,即此意也。至于洪武末,命选秀才随春坊官分班入直,近前说民间利害、田里稼穑等事,其次乎圣神继作。教谕太子,宜法二祖。可见,清明节皇家扫墓,入田家问民间疾苦是明朝的传统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