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趋势,近些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提出了不少范围不同、层次有别的关于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设想。主要有东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区、大中华经济圈、大海参崴计划、图们江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等。
过去,日本对区域性协定持消极态度,但是,最近通产省首脑指出,“目前,在主要的经济国家和地区中,完全不属于任何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只有日本、韩国、中国和台湾了”。日本为了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形势,提出了“东亚经济圈”的设想,在东亚地区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充实亚太地区产业协作体系。这对日本具有一箭双雕之功能,既可进口国内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和零部件,又可通过第三国扩大出口而减少贸易摩擦。因此,日本热衷于发展东亚经济区域化。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高自己在国际事物中的地位,增加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力度,在60年代日本就“开始实施其脱欧入亚”的战略调整,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关系,并于1963年5月提出了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构想。
1987年9月,日本经济学家西川润教授在日本《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题为《环日本海经济合作设想》的论文,首先提出了“环日本海经济圈”的构想。1988年小川和男教授又在上述杂志刊登了《环日本海应以地方为主导实现日中苏合作》一文,提出了环日本海合作的进一步设想。1988年9月,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长金森久雄在《东洋经济》周刊上发表了题为《要关注环日本海经济圈的发展》一文,对环日本海经济合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倡导。
环日本海经济圈提出的背景,一方面是由于日本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西部沿海地区为缩小与东京地带的差距而要求的。为此,日本还为加强环日本海经济合作提出了6条方针:
1.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各国间,确立新型的地区网络。即包括各城市交流在内的各国地区合作构想,如图们江开发和大海参崴计划等。
2.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基准的自立、共存、联合的水平分工贸易的新经济秩序。
3.在环日本海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实行双边、多边合作的同时,要谋求地区经济的开放化和活性化。
4.要各国联合合作保护环日本海地区的环境和自然动植物资源。
5.在环日本海经济圈内推行促进地区繁荣的和平、安定政策。
6.以非政府团体为主体参加环日本海经济圈合作。
韩国对日本提出的环日本海经济圈的设想很感兴趣,认为这一设想与卢泰愚政府于1988年提出的“北方政策”有吻合之处。北方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加强与中苏合作,逐步改善与朝鲜的关系,以求政治经济双获利。并于1989年提出了“黄海经济圈”的设想,把与我国山东、辽东等地的合作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
黄海经济圈的设想是韩国经济学家根据1986年韩国内阁建设部和国土开发院的《重新划分工业布局计划》和《国土综合开发方案》提出的。上述计划和方案提出,在2001年以前,韩国将把经济和国土开发重点从东南沿海和汉城地区,转向邻黄海的西南沿岸地区。
韩国除积极地与日本合作外,近年来又主动地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合作,正在掀起一股“中国大陆热潮”,各大企业公司纷纷用汉语培训员工,积极活动,千方百计打入中国市场。韩国积极实施开发西海岸的计划,拟投资23亿韩元,兴建126项工程,建立西海岸经济区,通过各种渠道,谋求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为其资金与商品开拓新的广阔市场,进而谋求实施与中国共建“黄海经济圈”的设想。
黄海经济圈设想提出后,立即得到了韩国内外的广泛响应,韩国前总统卢泰愚曾多次强调建立黄海经济圈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支持该经济圈的建设。
俄罗斯目前更重视实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在强调与西方各国及美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尤其注重发展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俄罗斯政府明确表示,为“加强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俄罗斯将制定独自的东方政策”,“不但要重视欧美外交,还要重视亚洲外交”。东北亚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叶利钦深感东北亚邻国的实力不可忽视,曾明确表示:“要坚定不移地走向东方”。
我国对环渤海经济圈、图们江经济区和黑龙江流域等东北亚次区域的开发也提出了很多设想,有的已开始实施。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专员)会议已于1986年成立,这是一个开放、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该区域大体可以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北京市,以及东北、华北和华东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工业较发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快速地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在80年代经过反复摸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入90年代,这些成绩更加显著。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正在形成一种从单纯的商品贸易到交织着相互利益关系的体系。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今后,中国将更进一步地参与区域化和国际化。
朝鲜自1984年制定合营(合资)政策以来,正探索部分地区的经济开发。因此朝鲜积极参加联合国开发署的图们江开发计划,并于1991年来,在图们江附近的的罗津、先锋地区设置了自由经济贸易地带。1992年10月制定了外国人投资3法(外国人投资法、合作法、外国人企业法)。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对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也起到积极作用。另外与韩国在南北意向书的基础上开展了经济交流与合作。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发生的变化,华约的不复存在,中俄关系的改善,使蒙古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与机遇。由于多年偏倚前苏联,以注重意识形态的框架为外交政策的中轴,蒙古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一直未从前苏联和东欧的阴影中走出来,造成了冷战终结后的许多后遗症。
苏联的解体,使蒙古来自原苏联及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援助中断,造成了蒙古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使蒙古的经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蒙古为谋求国际援助,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积极谋求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并以各种优惠措施的出台,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开办合资企业等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1990年5月蒙古总统奥其尔巴特以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的身份访问了我国,实现了自1962年以来间隔28年之久的两国首脑的互访,并确认了以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两国关系。1991年10月奥其尔巴特总统正式访问了韩国,与韩总统进行了友好会谈。韩表示要无偿提供给蒙古100万美元的消费物质,并为蒙古中小企业的改造提供100万美元低息贷款,实施接纳蒙古人到韩研修等。 在蒙古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过程中,与日本的关系,在其亚洲政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90年代以来,日蒙关系结束了多年的停滞状态,随着新的合作关系的出现,两国间合作的内容不断更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